工廈用家檔案

  • 陳敏芝、邱敏儀
  • 歐陽德浩 、互聯網

①工廈是我們唯一生存空間

「我哋覺得澳門band仔的生存空間好小,好似呢種提供band房的工廈更加少之又少。」

Catalyser不瞭解活化工廈政策。

澳門樂隊Caterlyser在表達對澳門文創空間的看法時說道。Catalyser樂隊成立於2012年,代表作品有《態度》、《倒模人生》等。成立至今,他們曾搬遷多次,從廢置商場、市面商鋪、流離失所到處借地方,到最後進駐南方工業大廈。在常人眼裡,工廈衛生環境差、設施陳舊,但樂隊隊員卻認為對比以前的地方,工廈已算高性價比的選擇。

據樂隊成員介紹,音樂圈內某人士分別租了南方工業大廈第一、二、三期各一層,並將它們分隔成若干個band房再出租給不同的樂隊。目前Catalyser所在的第二期8樓有10間band房,因單獨租費用太貴,他們與其它三個樂隊合租一間平攤費用,平時錯開時間排練。樂隊成員表示,他們過去曾試過因空間太小以致全隊練習時背貼背站著,也試過因近住宅區排練時被投訴聲音太吵,相對來說,工廈較舒適且沒有時間限制。

工廈未必適合所有文創

聊天期間,正好傳來隔壁房樂隊打鼓排練的聲音,Catalyser成員們心領神會,不約而同地宣布「開始了。」其實工廈也並非毫無缺點,他們解釋,這層每個房間只由很薄的木板簡單隔分開,因此隔音效果十分差。這次只有一間房在練習已算萬幸,平時是多個房間同時轟炸,大家只能鬥大聲。提到木板,其實樂隊成員明白此處的消防安全有待考究,若是起火後果不堪設想。「但係我哋唔理得咁多,呢度係我哋目前唯一可以生存的地方。如果呢種問題我哋都要考慮,無地方可以適合到我哋。」

樂隊所租的樓層防火設備表面齊全,但他們認為若發生火災,設備依然不足以應付。

近年許多文創團隊入駐工廈,樂隊表示雖然工廈適合樂隊,但不一定適合其它文創。因為畫畫、手作等文創需面向更多的人流,工廈未必是一個好的選擇。對於活化工廈政策,樂隊表示不瞭解。但說到場地資助,他們認為比起資助band房,政府更應該資助表演場地及放寬街頭表演的限制讓澳門樂隊有更多表演機會,才能從根本解決問題。

②想平租、自由,就係咁簡單


澳門本地全職藝術家百強曾是酒店首席平面設計師,在當時的年代收入穩定。一次機緣巧合下,他借用了君士坦丁的工作室,非常享受在內瘋狂創作的感覺,並認為這是自己所追求的生活,便毅然選擇辭職築夢,成為全職藝術工作者。

百强自言他就是一個人出發、發起,然後一群人完成一件事情。

他回憶起辭職後成立過工作室,卻因管理不善而關閉。之後兩年間遊走世界,去不同的地方學習、做一些現場創作賺取生活費。

直到2011年回澳開始進駐工廈,向全藝社以相對適宜的租金租借地方,在啤利拉街的聯興針織厰裏正式擁有了自己的工作室。空間僅有百餘尺,只可做一些小型創作。

持續了約一年半的時間,便隨全藝社的搬遷,搬至黑沙環的廣發工業大廈。他感概道:「去到廣發,由冇到有。從原先很破落的工廈,待裝修落成,再入夥。從那時開始工作室一變就變到很大,有三百多尺好夠用,開始能做一些好大型的作品。」

但是,他也說明工廈的功能是單一的,尤其是他樂隊主音及藝術家的雙重身份,時間、距離的限制或許會使靈感失真。後來,透過朋友介紹,再遷至寶豐工業大廈。從那時候開始,錄音室、工作室組合在一起的雛形就在寶豐形成。

這張圖片的 alt 屬性值為空,它的檔案名稱為 自駐扎在文創村后,百强便決定將工作室、排練室、錄音室綁在一起,創作會一體化,是全天候的創作基地。-1280x853.jpg
自駐扎在文創村后,百强便決定將工作室、排練室、錄音室綁在一起,創作會一體化,是全天候的創作基地。

租金上升,藝術團體難以存活

百強現時活躍於文創村,是錄音室、工作室為一體的創作基地。搬離工廈駐紮文創村的原因是談恰到相對優惠的方案,每月不用再為交租「頭痕」。

百強坦言在工廈的日子能夠感受到租金逐漸上升的壓力,「從最初五六年前,我們決定進駐工廈,當時租金相對比較便宜,但眼見現在愈來愈貴。」特別是在寶豐,租金相對昂貴。而且,他本人與刃記樂隊都要獨立,自負盈虧。開始考慮生存及如何自給自足,「因為我去了那麽多地方,都是不停地生產,卻沒有一個能以穩定的收入去Cover租金的辦法。」

問及對工廈活化政策的態度,百強表示贊成,且笑說對藝術家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自由空間及平租,甚至已不局限於政府,任何機構能夠解決這類問題都無任歡迎。

「其實藝術家很簡單,就是想要平租金,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他希望政府能夠將地方租下來再平租給藝術工作者,而非幫辦展覽,「如果我們連工廈都負擔不起、無法進駐的話,就很難找地方。」

這張圖片的 alt 屬性值為空,它的檔案名稱為 至今沒有一個專用畫室可以創作,一般在工作室外的走廊上作畫。-1280x853.jpg
至今沒有一個專用畫室可以創作,一般在工作室外的走廊上作畫。

③沒完沒了的搬遷

「澳門邊度有咁多地方比藝術家工作?而且有時唔係一間房、一張檯、一張凳,坐喺度畫就得。」朱焯信解釋,畫家慢慢會有很多作品需要空間儲存,同時要有一個熟悉穩定的環境才可以安心創作。「你一年又搬,兩年又搬,十個紙盒只拆了兩箱,畫下畫下就搬,根本無心做嘢。」

朱焯信表示︰「澳門邊度有咁多地方比藝術家工作?」

全藝社(下稱AFA)為澳門的非牟利藝術工作組織,05年,曾考察近30間工廈,最後因無法湊齊團體合租告終。07年,成立全藝社,在大三巴的角落餐廳成立畫廊及工作室,一年後因金融風暴停運。09年,入駐聯興針織廠,即聯興藝文社區,兩年後加租被迫遷。11年,入駐黑沙環廣耀工業大廈10樓,兩年後租金加倍被迫遷。13年,入駐黑沙環廣耀工業大廈3樓,三年後因無力購買該樓層被業主逼遷。16年,入駐中區舊式唐樓澳門藝術花園至今(獲社會文化司資助部份裝修經費)。

過往十年間,平均兩年半便搬遷一次,該社(創會成員之一)朱焯信回應道:「其實我哋一開始最便宜的時候唔買樓宇,後來根本無可能買。我哋一路都沒放棄過向政府申請免費的地方,但係無任何回應,咁我哋唯有一路捱貴租,一路加租,一路搬。」直到2015年,AFA找到藝術花園簽約七年,才暫停了迫遷工廈的宿命。

藝術花園原為一間有50多年樓齡的舊式五層唐樓。樓宇物權屬單一業主,被荒廢丟空多年。當時為減輕負擔,藝社聯合其他三個社團合租整棟樓宇,並成功向社會文化司司長辦公室申請樓宇裝修資助,成立了澳門藝術創作與展銷中心。從零資助的工廈到藝術花園,朱焯信表示,社團成功申請資助並非新鮮事,只要配合政府的文化政策提交計劃便可嘗試,且政府知道AFA一路逼遷情況,如今找到地方肯定支持。

這張圖片的 alt 屬性值為空,它的檔案名稱為 朱焯信滿意藝術花園透光率高、晚間能通風的外牆設計。-1280x853.jpg
朱焯信滿意藝術花園透光率高、晚間能通風的外牆設計。

從去年8月,AFA在藝術花園已營運近一年。比起工廈,現址位於市中心,環境更好,四面有窗,白天可透入自然光,夜晚方便通風,有利於藝術家創作。唯一欠缺是電梯,運送大型作品很不方便。目前AFA仍在尋找贊助去支撐營運,由於新址多了清潔、保安、維修管理等瑣碎開支,以前在廠房卻不用理會,因為關上門沒人會知道。朱焯信認為樓價會繼續升,雖然租約剩下五年,約滿可能又會進入迫遷的死循環。

工廈轉型應結合市場需求

工廈轉型已在澳門推行頗久,朱焯信認為其一直沒成功是因為澳門選擇用最一成不變的方法去管理,「咁多年來就係大家唔去面對。」近年新興行業入駐工廈,他認為若政府繼續用舊法律限制其他行業在工廈生存,對解決問題沒任何幫助。相反,這只會讓大家不斷走灰色地帶,若被查封,便換第二種名義以更灰色、隱蔽的方式繼續存在。他補充道,目前活化工廈政策目的是滿足住宅,與文創關係不大,但他建議相關政策應該有前瞻性,並結合環境同市場需要,「如果唔係你講咩工廈活化?其實活化咗咩?只是用工廈地用來起樓,又逼佢哋起細單位,賣得一樣貴,最終幫到邊個?」

最後朱焯信說,若政府想為文創團體提供創作空間,提供資金租地方不是長遠的辦法,因為業主仍會不斷加租。他建議政府可購買一棟物業讓文創團體進駐,並建立五年或10年機制,讓有能力的團體可長期入駐,無能力者退出,這樣藝術家便不會沒完沒了地擔心兩年要搬一次。

這張圖片的 alt 屬性值為空,它的檔案名稱為 藝術花園並無電梯不方便搬運,因此租戶不能創作大型的藝術品。-1280x853.jpg
藝術花園並無電梯不方便搬運,因此租戶不能創作大型的藝術品。
活化政策ABC用家A用家B用家C
Band房水坑尾文創村全藝社
樓宇名稱南方工業大廈(第二期)百老匯中心澳門藝術花園
樓宇性質工業大廈商業大廈救式唐樓
樓宇使用情況租用八樓
其中一個板間房
共三層租用整棟
業權/與業主關係業主租給大租戶,
大租戶再租給band隊
租主與租戶單一業主與租戶
租約沒有租約七年租約
樓宇用途音樂製作文創產品集中地、表演場地、餐飲區、工作空間等工作室、展覽、藝術圖書閱覽、藝術作品及文創產品商店
政府對工廈的資助文創村所在地不屬工廈資助裝修費用
其他對工廈的資助文創村所在地不屬工廈
是否需申請營業牌照文創村所在地不屬工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