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鄧曉炯:寫歷史小說有如尋寶

  • 白慶之
  • 白慶之、受訪者提供

歷史以記錄為先,屬於一種學術研究,著重事件的真實性,而歷史小說則以真實歷史人物和事件為骨架,更講求描寫人物情感和經歷,從細微之處反映一個時代的面貌。本澳作家鄧曉炯的中篇小說《刺客》、《迷魂》等,就以澳門真實歷史事件為背景,透過他的奇思妙想重塑往昔,帶讀者親臨歷史現場。

小城歷史故事萬千,鄧曉炯認為有不少值得撰寫的題材。

以澳門史為題撰寫小說

取材於澳門總督亞馬留被沈志亮、郭金堂等人刺殺的歷史事件的《刺客》,透過澳門總督、刺客以及兩廣總督的不同角度,讓讀者重返十九世紀中葉的澳門;而《迷魂》中的主角,在華士古公園的一次意外穿越時空,因而返回
1622年荷蘭人企圖侵佔澳門被葡萄牙人擊退的一刻。於澳門發生的歷史事件,重現在鄧曉炯的筆下。他之所以對澳門歷史產生濃厚興趣,全因一次到訪林則徐紀念館的緣分。「有次去蓮峰廟參觀,見到路邊有塊叫阿婆石的大石頭,上面有個葡國徽章,我對此感到很好奇,於是慢慢發掘當中的故事,越來越感興趣。」
從那時起,鄧曉炯開始收集不同的歷史事件,寫下一幕幕小說故事,舊有片段在他的筆下活靈活現地再度呈現。「澳門在中西碰撞的大航海時代,促使不同文化交流,形成前所未有的多元文化,因此不少國際上的事件也與澳門息息相關。例如我今年即將出版的《迷城咒》,便是以鴉片戰爭爆發走向中國歷史劇烈轉向的時間點,講述林則徐來澳的歷史故事。」

蓮峰廟門口的阿婆石引發鄧曉炯對澳門歷史的好奇心

寫歷史小說猶如尋寶

著墨於歷史事件,搜集資料是首要之事。「有些只知皮毛或大概,要再深挖下去,就要看不同的資料。」鄧曉炯笑言,在澳門靠寫作成名成家是較為渺茫的,但在發掘故事和寫作的過程,能深入鞏固歷史知識,也認識了許多聞所未聞的事物。「例如在寫《刺客》時認識關閘拱門上所刻四個年份代表的意思,寫《迷城咒》時得知與林則徐會面的葡人是誰,過程更像是和自己玩尋寶遊戲,到最後有時並不一定為了創作,更多是滿足自己的好奇心。」
對於如何在豐富多樣的歷史素材進行取捨,集結成小說,鄧曉炯分享道,只要選定題目以後,就可以按照方向尋找確切的資料,惟困難的地方在於澳門的歷史資料仍然有許多有待增補的地方,並非想找就找到。「例如要寫一個秦始皇的故事,無論正史、野史的書籍均汗牛充棟,電影、小說題材、動漫也涵蓋廣泛,細至秦始皇的個人性格、裝扮、生活習慣,大至整個朝代的發展脈絡,基本都有大量資料供你參考,對創作人而言也便利得多。相反澳門雖然有大歷史框架,但資料未算細緻,對於如何構造一個人物角色,又不能背離事實,這些都帶來一定挑戰。」

大量澳門故事有待發掘和發揮

常言道文史不分家,古代不少經典史冊也飽含豐富的文學描述,例如《左傳》對戰爭的描寫,《戰國策》對人物的刻畫。放眼於現在,鄧曉炯認為,文學更著重人物的所思所想,描寫大時代下的人物心理。「例如這三年的疫情,以歷史的角度來看,會注重記錄病情變化、政府採取的措施、民生狀態等。惟一個人在瘟疫之下所經歷的快樂、悲傷,或作出怎樣的個人選擇,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則是文學創作更為關注的面向,而這些也為乾巴巴的史實注入靈魂。」
作為創作者,鄧曉炯視拾獲的歷史「碎片」是寶。不過對大部份澳門人來說,鄧曉炯認為,「要把本土歷史變成『主流文化』,人人都對此掌握,似乎仍然未達到這樣的程度。」而普及本土歷史的途徑,除了文字,也需要有電視、電影等流行文化作推動力,但這些目前在澳門一一欠奉。縱然如此,鄧曉炯仍然保持樂觀,並繼續尋寶和創作,以文載史。「事實上,澳門開創了中國第一所西式大學、中國第一所西式醫院等世界第一,只要願意發掘,當中一定有讓人大開眼界的故事,也總會找到知音人。」

所有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