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花寶地產咖啡 堅持本地生產烘焙

  • 李倩如
  • 李倩如、受訪者提供

咖啡曾經是中產人士的玩意,但近幾年咖啡文化普及,愈來愈多人從以前「喝」咖啡變成現在的「歎」咖啡,咖啡店這一、兩年在澳門更是遍地開花,人們鑽研咖啡豆五花八門的產地來源、種植方式和烘焙方法,不少年輕人閒時亦會參加沖煮咖啡或咖啡拉花等工作坊,可見人們對咖啡的需求漸趨廣泛且刁鑽。事實上,澳門也有一家擁有14年歷史的咖啡廠,他們至今仍然堅持在澳門生產烘焙,近年更打算拓展精品咖啡市場。

Hugo希望未來品牌能更年輕化,讓更多消費者了解他們出品的咖啡豆。

創立多年積累穩定客源

蓮花咖啡(Lotus Cafés)是澳門企業超然國際集團旗下的一項業務,由主席羅盛宗於2006年創立。當時羅盛宗留意到澳門回歸後,本地人的人均收入提高不少,消費能力隨之提高,很多人又在賭場輪班工作,因此增加出外進餐和喝咖啡的機會,於是他便抓緊時機開創蓮花咖啡,從歐洲引進焙炒設備和技術,從南美洲、非洲及亞洲等地引入各種級別的咖啡豆,於澳門設廠進行烘焙及包裝。現任營運總監羅功釗(Hugo)表示:「蓮花是澳門的區花,我們起名『蓮花咖啡』也是希望品牌可以代表澳門。」

目前,蓮花咖啡銷售自家烘焙的一系列咖啡豆、咖啡粉及膠囊咖啡,同時提供咖啡機租借及維修服務。創立14年以來,已積累穩定的客戶來源,當中大部分是港澳客戶,也有少部分零售至內地市場。Hugo解釋指,蓮花咖啡的客戶以企業商家為主,當中不少是澳門的華資賭場、酒店及茶餐廳。「所以大家可能經常喝到我們的咖啡,只是不知道是這個品牌而已。」在新冠肺炎疫症肆虐期間,澳門博企生意額大跌,也導致蓮花咖啡的生意額下跌五成。「而博企以外的其他(企業)客戶,2月時當然損傷最重,但3月以後大家陸續恢復外出吃飯,需求量也慢慢回復。」

咖啡豆常混入如石頭、土粒或不良豆子等,他們需用人手把之挑選去除。

除企業客戶,蓮花咖啡早在初創時已上架至各大超市,至今已進駐七家本地連鎖超市。Hugo解釋指,商品要於本地超市上架並不太困難,只需為每款產品支付數百元上架費,每家超市定價各異。至於擺放的門市、貨架排位及產品款式,則由超市決定。「不同地區的門市擺放的產品並不相同。超市會按產品在每間門市的銷售量來決定排位,因此有時於一些門市看不到蓮花咖啡,有時某些系列只在特定門市販售。」目前,蓮花咖啡的咖啡豆年銷量達40噸左右,假設沖泡一杯200毫升的咖啡需要15克咖啡粉的話,一年他們便能賣出將近270萬杯咖啡。

膠囊咖啡是他們最新推出的產品,從研發至推出歷經半年時間。
蓮花咖啡會每年更新其SGS ISO 9001認證,ISO認證對儲放條件及方式有具體規定。

研發新產品迎合需求

隨旅遊博彩業的興起,澳門經濟高速發展,本地租金及人工飆升,不少公司會選擇把廠房遷至內地以降低成本。然而,蓮花咖啡至今仍維持於澳門設廠,主要出於對味道的考量。「我們目前主要提供港澳兩地市場,如在內地設廠,便需要考慮運輸和時間成本,但在澳門生產的話,咖啡就能新鮮許多。」Hugo表示,創立之初他們曾想過於內地設廠,藉此打入內地市場,但當時內地仍未形成咖啡文化,因此當時並無繼續推動計劃。「現在的話,一來內地多了許多製造咖啡的公司,(加入市場的)時機已不太對;二來要打入內地,需花大量時間申請原產地證等證明,因此未有在內地設廠的打算。」

Hugo目前亦負責烘炒咖啡豆,要控制一台能烘炒60公斤的大型機器並不容易。

品牌如要穩健發展,準確判斷市場發展趨勢尤為重要。Hugo表示,近年咖啡文化的興起,令消費者對咖啡要求有所提高,講究咖啡豆的原產地、種植方式和烘焙方式,追求咖啡豆有像果酸或花香等不同風味,也更願意購買較貴價的精品豆。「以前大家主要喝港式咖啡,口味就是要夠濃,要加奶,但近年大家追求精品咖啡,要喝齋啡。」為了滿足市場需求,他們近年亦和葡萄牙等地進行商業交流,學習新的拼配和烘炒等處理技術,希望未來可以拓展精品咖啡豆的市場,以迎合大眾口味的需求。

Hugo表示,市場口味的轉變,對他們來說亦是扭轉品牌形象的好時機。他坦言,雖然一直有參加澳門、廣州及上海等地的展銷活動,但他們並無著重打造品牌形象,除非消費者仔細查閱包裝,否則也不太清楚他們是本地製造的咖啡品牌。為了加深本地化形象,同時讓品牌年輕化,他們未來將著重品牌宣傳,除增加各個網絡社交平台的推廣,亦打算開設自己的銷售門市或咖啡店,讓消費者能在店內體驗不同口味的咖啡豆,學習挑選和沖煮方式。「在宣傳推廣方面,政府對工廠沒有太大幫助,因此如果能在宣傳或包裝設計費用上有資助的話,當然就是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