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ice: Function _load_textdomain_just_in_time was called incorrectly. Translation loading for the wp-pagenavi domain was triggered too early. This is usually an indicator for some code in the plugin or theme running too early. Translations should be loaded at the init action or later. Please see Debugging in WordPress for more information. (This message was added in version 6.7.0.) in /var/www/wp-includes/functions.php on line 6114
三百年的繽紛色調:廣彩 - NG Plus 新生代

三百年的繽紛色調:廣彩

  • 邱敏儀
  • 邱敏儀、受訪者提供

「廣彩」全稱「廣州織金彩瓷」,是中國低溫釉上彩瓷之一,也是清代廣東特有的工藝品,始於康熙晚年,至乾隆年期成熟,這門工藝已承載300多年歷史。約100年前(1926年),廣州已有一批廣彩師傅來到澳門,是廣彩歷史上第一次外移。但澳門彩瓷業算得上興旺發展,已是六十年代的事,當時高峰期有數十家瓷廠。但隨著社會發展和轉型,通曉廣彩技藝的師傅陸續轉行或退休,至今僅剩光藝彩瓷廠第二代繼承人李溢坡,仍然堅持經營和傳承。但廣彩存續情況離不開後繼乏人的窘境,去年,廣彩項目被列入澳門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是否能有一線轉機?

廣彩師傅回流內地發展

澳門廣彩師傅李溢坡因家族生意而與廣彩藝術結緣,製作及經營廣彩已逾四十年。

談及廣彩在澳門的發展,根據李溢坡解說,由於躲避戰亂,廣彩瓷及其燒制技藝在上世紀二十年代從珠三角傳入澳門。當時屬於葡萄牙殖民地的澳門,成為廣彩與西方國家進行貿易與傳播的重要橋樑,風格上更兼融民國嶺南畫風、葡人文化及西洋畫的藝術特色,且常借用葡萄牙藍白瓷磚圖案作設計項目,形成了一支獨特的廣彩流派。八十年代起,彩瓷廠外銷訂單雖然大幅增加,但恰逢中國對外開放,由於內地人工便宜,成本低,因此,澳門的彩瓷廠紛紛回流國內發展,光藝彩瓷是最後一間離開澳門作為生產基地的彩瓷工藝廠。

李溢坡因家族生意而與廣彩藝術結緣。

澳門缺乏廣彩消費者

「我現在好少回來澳門,一來無市場,二來無人學。八十年代從事過這行的人,退休的退休,轉行的轉行,想找一個師傅都難。」因彩瓷廠設在中山三鄉,李溢坡現時多在內地發展,他直言澳門沒有廣彩的消費市場,難以生存。店鋪多寡最客觀地反映消費市場的需求現況,李溢坡屈指一數道:「澳門販售瓷器的商鋪不過五間,也沒有廣彩專門店,大多是瓷器、古董的雜貨鋪,無人做這行生意,等於無市場。」他接續解釋內地人口基數大,即使實體專門店不多,但網絡發達,大多透過網絡消費,總體消費效力遠高於澳門。

另一方面,廣彩發展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後繼乏人。李溢坡解釋當中因由在於成才期較長、學藝辛苦,年輕人不願意花費大量時間學習傳統工藝。另外,由於長期以來廣彩是面對國外市場進行生產銷售,但進入廿一世紀以來,國內卻成了主要市場。但是,除廣東外,國內市場仍對廣彩認知度不高,對其風格的接受度比較低,導致廣彩市場由從前遠銷國際到今天相當狹窄,發展潛力有限。要吸引更多人來學習這門技藝,困難較大。

「現代人不再著重手藝,只不過我們那代人,做這行能夠『搵食』,才去學這門手藝而已。但要說現在才要起步的年輕人,要幾十年後才成為一個大師,那在澳門是沒有可能的事情。」李溢坡續指現在難有人入行,對於年輕人而言,第一要有興趣,第二要生活。若然廣彩工藝要花費多年時間才能掌握箇中功夫,考慮的問題就離不開如何維持生計。「你花大量時間去做一件工藝品,但得到的回報是不平衡,那還有誰想入行?」

大盤中央的花朵是「廣東玫瑰」,是廣彩特有的圖樣;而四方「開光」也是廣彩常見的構圖,猶如開了窗一樣,看到不同的風景。
「錦邊鬥雞」也是傳統廣彩圖案,寓意五穀豐收。

傳承不是一學期體驗

長年在國內發展的李溢坡提及,廣彩在國內及澳門之間的發展相差甚遠。2008年時,廣彩入選「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因而投入資源培訓相關人才。「國內的傳承還是可以做,除了國內有市場外,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是有授徒津貼,每年有一筆經費當作津貼。他們會授徒,那些徒弟雖然不是全職做廣彩,也是白天上班,晚上有興趣學習,但他們為何願意收工還學習?除了興趣外,還看見師傅的成就,有師傅這個榜樣,覺得可以行落去。」

反觀澳門,廣彩項目去年進入了「澳門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政府去年12月為推廣廣彩工藝而舉辦了兩場工作坊,每場參與人數上限20人,兩場工作坊僅40人名額。據了解,報名人數高達60人,甚至有報名者因人數上限無法中籤,從而可見,對廣彩工藝感興趣的還是大有人在,但目前除兩場工作坊外,暫時政府未有其他推廣或計劃。李溢坡直言,是次工作坊單純作為體驗,算不上真正學習廣彩。工作坊時間有限,線條已預先描繪在瓷碟上,學員只是在瓷碟上填色,只是讓他們感受廣彩的顏料及窯燒後顏色的變化。

廣彩工作坊吸引了許多市民來體驗。

由於廠房設置在內地,李溢坡將學員製作的瓷器,以行李箱人手搬運形式,搬至內地廠房燒製。「我在澳門沒有地方做工作室,窯爐也放不下。要談傳承,也並非想要政府全力資助,有地方就得,可以自負盈虧,但連地方都沒有,就真的好難。」

澳門廣彩工藝從興旺到式微,在沒有消費市場的支撐下,傳承談何容易?特別是工藝需要經年累月的累積。「畫塊樹葉要畫三年才成樣,完成一個合格的作品沒有五年不用想,不是說一、兩個學期的時間就能培養一個廣彩師傅。全部的工藝都以年月經驗累積的成果,沒有年限之分,沒有一步登天,也沒有捷徑可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