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天沒有星,看海只有膠 從減膠看澳門環保政策

  • 文、圖 李倩如

近年興起手搖飲品潮,在澳門街轉角就能找到一間飲品店,大街小巷人手一杯,當中產生的塑膠器皿無疑令垃圾量增加,讓澳門這一小城「塑膠為患」。最近,澳門有商家和市民開始使用其他較為環保的飲管,代替塑膠飲管,但它們是否安全衛生?而我們的生活中,又是否一定需要使用飲管呢?

除環保飲管外,陳俊明平時出門也會携帶環保筷子。

塑膠飲管無法回收
須減少使用或替代

澳門現時處理垃圾的方法是焚化,無法回收的塑膠均送到焚化爐燒毀,過程中會產生危害環境的污染物,對大自然
「殺傷力」很大。澳門環保工作者陳俊明解釋,現時常用塑膠有兩種,一種是譬如洗髮水等非食物容器的塑膠,這些可以洗淨後進行回收;另一種則是像塑膠飲管等食物容器的塑膠,這種則無法回收,只能全部焚化。陳俊明認為,我們必須減少使用塑膠飲管和外賣盒,或使用替代品。「第一步是希望找出物料替代塑膠,要找一些可以降解的,和燒出來沒那麼毒的替代。」

香茅紙製飲管有隱患
減用飲管最環保

市面一些商家開始使用香茅或紙製等一次性飲管作替代,陳俊明認為這些飲管均為可生物降解的物質,的確比較環保,但背後仍存在隱患。以香茅這種天然植物製作而成的飲管為例,清洗處理就是第一個難關,「香茅種植過程有農藥,而且也會有泥,你要洗乾淨才行,所以我覺得未必是一個終極選擇。」而紙飲管雖比塑膠飲管要環保,但紙飲管生產過程中需經過漂染上色和上膠膜,亦不是最環保的選擇。「紙飲管要在飲品內浸這麼久不溶化,技術上應該要用膠,就像紙飲品盒一樣,裡面一定要有一層膠。」

陳俊明隨身携帶的環保飲管由不銹鋼及矽膠組合而成,因此可以摺疊,外盒則以小麥麥稈磨碎加工而成。

對比一次即棄的香茅飲管和紙飲管,陳俊明更推薦可循環再用的不銹鋼飲管,「好的不銹鋼飲管可以用上十年到廿年,其實它可以替代到超過上萬枝的飲管。」雖然生產不銹鋼亦會消耗資源,但對比其他物料,不銹鋼飲管對大自然的影響更少,成本效益更大。
「它耐酸,而且不會有任何味道,只是需要每天清洗,這是最麻煩的。」不過,陳俊明補充指,最環保的方法是減少使用。「Replace(替代)都不是最好的,Reduce(減用)才是最好的一步,如果我們自己帶餐具,垃圾量可以直接減少。」

澳門減塑政策緩慢
天無星空海無貝殼

塑膠飲管、杯身和杯蓋只是澳門塑膠垃圾的一小部分,除此之外還有發泡膠、塑膠外賣盒,膠袋等無法回收的垃圾。陳俊明認為,澳門要實行減塑,政策推動極為關鍵,也責無旁貸。「無論怎麼做宣傳教育,始終有一部分人是打動不了的,你一定要在政策上做工作,令他們改變行為。」但是,陳俊明批評澳門的減塑政策極為緩慢,膠袋徵費自2012年開始醞釀諮詢,但六年來研而不決,「膠袋只佔全部生活垃圾的4%,很少而已,而全部生活垃圾中有20%,整整五分之一是其他塑膠,卻無任何規管。」

平時購買麵包時,店家經常一個麵包一個膠袋分裝,十分不環保。陳俊明建議大家,乾身麵包可考慮使用環保麵包袋,用後用濕布輕輕一抹即可。

澳門周邊較發達的國家或地區,如日本、韓國、台灣和香港,均大力推行源頭減廢和垃圾分類,相比之下澳門的環保政策非常落後,認為未來十年環保政策雖會改善,但環境污染不會等人。「五年前澳門路環仍然可以看到星空,對面沒有光污染,現在看天,星空沒了;看海,全部都是膠。」陳俊明重申,環保不代表讓澳門停滯不前,但我們需細心思考的是,到底是否需要不斷耗費和破壞生態,才能達到想要的生活。

所有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