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ice: Function _load_textdomain_just_in_time was called incorrectly. Translation loading for the wp-pagenavi domain was triggered too early. This is usually an indicator for some code in the plugin or theme running too early. Translations should be loaded at the init action or later. Please see Debugging in WordPress for more information. (This message was added in version 6.7.0.) in /var/www/wp-includes/functions.php on line 6114
BL當道? 「腐」文化的侵入 - NG Plus 新生代

BL當道? 「腐」文化的侵入

  • 新生代編輯組

十數年前,描述御宅族的日本電視劇《電車男》爆紅,引起社會大眾對御宅族的關注,「宅男」、「腐女」,開始成為常見字眼,甚至有媒體曾誤將「腐女」當成女性御宅族。但宅不等於腐,腐也不等於宅。「腐女」這個族群──一群喜歡男男愛情(BL系)作品的女子,也漸漸由低調的小眾亞文化圈子轉趨公開,成了互聯網的流行文化。現今愈來愈多「同性題材」的影視誕生,與腐女群體的日漸壯大密不可分。

腐女橫行,是性別意識的覺醒,還是反映社會正在轉型?抑或,兩者皆是?

深入「腐門」,你需要知道⋯⋯

腐女、腐男=女同志、男同志?

腐女二字來自日語「腐女子/ふじょし Fujoshi)」,指喜歡創作或閱讀「男男戀」(即Boys’Love/BL)作品的女性。事實上,「腐圈」除女性以外,也有少部分男性愛好者(被稱為「腐男子」)。「腐」不代表同志,不是所有喜歡「腐」文化的都是同性戀者。

BL作品=同志作品?

「男男戀(BL)」作品是以女性主體意識為中心、由女性創作的、描繪女性幻想的男男戀情的文本,類型多樣,可以是漫畫、動畫、小說或遊戲等。這些作品所描繪的內容雖為男男之間的戀愛情事,但一般被認為與現實中的同志生活相差甚遠,與以男同志社群為目標讀者的同志作品有所分別。

BL從何而來?

BL文化始於七十年代,由以日本女漫畫家萩尾望都及竹宮惠子等人為代表人物的「花之24年組」所掀起,這批漫畫家打破當時千篇一律的少女漫畫框架,以陰柔唯美的弱質少年之間的同性情感關係(少年愛)為題材,帶給日本漫畫類別的一大革新;其後在八十至九十年代,BL產生更多元的變化,從動漫擴展至遊戲、廣播劇及電影,男體表現也不再局限於美少年,有不同性格、年齡和男體表徵的男角出現。

「花之24年組」代表人物萩尾望都的代表作《多馬的心臟》。圖源:日本亞馬遜,版權所有:小学館文庫。

腐女不再「神隱」?

腐文化近年已不再地下,在主流頻頻亮相。2014年太陽花學運期間,學運領袖林飛帆和陳為廷因為默契十足、互動甚密,讓許多年輕腐女將兩人幻想為一對CP(couple,配對);同年九月,香港雨傘運動中的學生領袖岑敖暉和周永康,亦被香港腐女拿來作為幻想對象,並在臉書上成立「捍衛lester alex佔領巫山Hehe團」。在這段期間,腐女的BL幻想藉著與社會運動與公共議題的連結而逐漸公開化,引起更多人的注意與討論,更重要的是,年輕人,包括這些學運領袖本人不但沒有排斥,甚至會順應腐女的幻想,強調支持多元性別,製造出更多的社會關注。除此之外,改編自BL網絡小說的網路劇《上癮》於2016年推出,劇中男男之間的愛情表現十分露骨,劇集最後得到港澳台觀眾的熱烈迴響,腐女這個族群的存在也開始更矚目。

BL連續劇《上癮》在網上爆紅,但有報導稱因劇集尺度太大,遭遇刪減,現已徹底下架。

腐文化的爭議?

自腐文化被報導以來,爭議聲音未曾間斷,不少人誤以為腐女就是女同性戀者,並批評她們優化推崇淫褻文化,更有評論文章稱BL作品與真實男同志文化不符,認為BL在消費男同志性愛,網上討論區亦曾有網民抱怨個別偏激腐女因個人幻想而冒犯真實世界的男同志或男性朋友,令不少資深腐女抱怨希望這批「過激份子」可以「恪守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