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上有過動症兒童,常有許多出奇不意的狀況,對老師是一大挑戰。而他們自身的問題,大多出現在社交及學習上,作為前線老師應如何引導班上其他同學跟他互動,又如何幫助他有較好的同濟關係?一起看看擁有18年特教經驗的前線老師董志文有何建議。
過動症不是頑皮 意識有待加強
擁有18年特教經驗的董志文,當中有八年作為融合教育巡迴支援教師,以巡迴人員身分專門去學校做融合教育支援,主要輔助融合教育的前線老師。「因為做融合教育主要涉及其中一個理念,一定要幫學生做調整,包括教學調整,課程調整、評核調整三大部分,不單支援老師,還要跟校長、主任角力為學生爭取。」
在教學生涯中,董志文遇過不少ADHD學童的例子,他指出在澳門融合教育體制中,有兩類障礙類別佔重最多,分別是特殊學習困難,特徵體現於讀寫障礙上;另一類則是ADHD。
「ADHD學生常被認為是一群好頑皮的小孩。」從18年的特教經驗當中,董志文觀察到有不少前線老師存有ADHD學童等同頑皮學生的概念。過度活躍症主要有三大特徵,一是注意力不足;二是活動量比較高;三是自制力弱,容易衝動。「正因為有這些特徵,就容易導致社會上不了解ADHD的人,包括普通生的家長,接觸SEN(特殊學習需要)比較少的老師,就認為他們是不聽教的小孩。」他指出歸因於過往社會甚少看重特殊教育,但近年因政府的政策配合,以及融合教育的趨勢,情況得以改善。「就算某些學校不做融合教育,但學校一樣有這些(ADHD)小朋友,只不過用普通生身份就讀,所以老師不得不正視。」
他認為政府開設短期課程,能夠令前線老師對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有進一步認識,是普及的一步,雖有略見成效,但治標不治本,他建議應需培養一批專職的特殊教育老師。「我們一般在特殊教育學校或特殊教育機構工作很久,經驗比較豐富,再由我們去支援及講授應對技巧,是會有好的影響。不過就算點教都好,技巧如何提升也好,觀念價值的改變,才最重要。」
提高特教關注度
董志文從自身教學經驗及相處中觀察到患有ADHD的學童,相較一般學生的社交能力較弱,若然延遲診斷,容易造成社交學業的連鎖惡性影響。「可以想像到,當一個小學生,學習與社交每況越下,哪怕是SEN學生,是會感受得到的。之後帶來的影響就是自信心受挫,面對學習與社交的雙重影響下,很容易越來越邊緣化,更有的是在初中階段就綴學。從國外文獻可以看到,如果這些小孩情況得不到解決,成年之後犯罪機率比一般人高。所以這個是我們教育界和整個社會需要留意的潛在問題。」
因此,他建議學校必須有一個通報機制,一旦發現小朋友疑似患有ADHD徵狀,教學人員應該達成共識,是否與家長有聯繫,請家長帶學童做評估診斷。「勸說家長是一個好漫長的過程,家長會擔心有標籤效應,所以要找一個與家長關係最好的人員去溝通。當確診為ADHD,學校比較好的方法,就是學習調整及教育輔助。」
當班上出現ADHD學童,他建議在座位安排接近老師,遠離窗戶及門口等容易分散注意力的位置;課程安排作出調整,透過影片、課堂練習刺激及維持專注力。他提醒在處理行為問題時要尊重學生,不要讓其他學生帶有色眼鏡看待。也可透過全校的宣導,讓學生了解每個人都不一樣,經營出比較包容的校園氣氛。
近年,澳門對ADHD的關注及認知程度,愈來愈多人關注。教育界認知有所提高,以及傳媒、立法議會,甚至澳門早晨節目也不斷提及特殊教育。「這些氛圍令市民更加關心及認知到,特殊教育並非只是教導流口水、坐不端正的小朋友,而是慢慢更深層了解到多動症、自閉症等問題。特教的關注及認知程度有所提高,才能達到真正的公共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