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滿滿、問題多多

家長與過動症孩子共學共長

  • 李倩如
  • 李倩如、受訪者提供

在成人的眼中,小孩總是充滿好奇,小小的身體,有著對世界不止十萬個的為甚麼,而八歲的小熊(化名)也是其中一個好奇寶寶。但是,小熊不只是好奇而已,他會因為心中疑問得不到解答,感到非常不安和焦慮,行為變得躁動,無法專心聆聽父母的指令,結果,小熊被評估出有ADHD。雖然小熊情況較輕,但對家長來說,這無疑是一大考驗,而小熊的媽媽林大香,也慢慢從中摸索出一條與孩子的相處之道。

林大香認為對每個家庭來說,照養孩子的壓力都是一樣的,「不管是甚麼樣的孩子,特殊的、一般的,每一個都是新的小孩,面對他們時會有完全不同的狀況,對爸媽來說都是重新學習。」

情緒躁動 常因失控被學校投訴

小熊在兩、三歲的時候,便會思索非常深奧的話題,像是澳門海洋裡有甚麼動物、太陽會不會變成黑洞等,這些問題可不是三言兩語就能回答得上。在尋找答案的過程裡,林大香觀察到,小熊的情緒會變得非常躁動,在學校也會非常好動,於是,在幼兒園老師的建議下,林大香便在小熊快要升小學前,帶他接受評估,最後被評估為有ADHD和亞斯伯克症特質,會因高智商和豐富好奇心引起情緒和行為躁動,但醫生判斷暫時不用吃藥控制。

在澳門,當小孩被評估為有特別需要的融合生,家長便會收到一份融合學校的名單,建議從中擇校。恰好林大香原先為小熊選定的小學便是其中一所,於是小熊也不用面臨轉校難題。雖然學校包容程度高,但林大香坦言,在小熊一年級時,還是經常收到投訴,讓她頭痛不已。試過被投訴因為老師在一節課裡重覆講了三遍以上一樣的內容,便上前把老師的嘴巴捂住,禁止老師講話;又試過被老師投訴地上到處都是小熊的東西;也試過被投訴上課躺在地上不合作等。幸好,學校有足夠頻繁和透明的溝通,讓林大香和老師能以開放的態度交流,了解和跟蹤小熊的情況,也會為小熊每周安排心理輔導,經過一段適應期後,現在二年級的小熊,情況已比以往好轉。

想知道貓的感覺,所以用貓碗喝水試試看。

融合教育如何融合?

ADHD小孩由於過動的特質,總是容易被標籤為班上的「百厭星」,小孩和家長因此可能承受來自學校和其他學生家長施加的特別壓力,林大香坦言,對特殊小孩的家長來說,情感上的支持非常重要,因此,在選擇學校時,教育理念相近對她來說尤為重要。「第一個是家長群體的默契,家長之間討論小孩的事情時,會不會只用指責的方式在討論,而不是先評估小孩之間的相處狀況;第二是老師願不願花時間和家長聊小孩在學校的情況;你會感覺到彼此之間的連結非常緊
密。」

林大香記得有一次,小熊在讀到一本與城市鐵路運輸有關的書後,產生對交通公益的思考,沉思如何把澳門的所有私家車變成大眾運輸系統,解決交通問題,使小熊非常焦慮。「當時老師來問我小熊的情況,我解釋過後,那位老師便做了一個關於鐵路的工作坊,讓其他小朋友理解小熊在想的東西,所以老師會想辦法連結起不同族群、身體情況和想法的小孩。」

在採訪裡,林大香多次提到有一個共學共育的家庭群體十分珍貴,不僅提供了情感支持,更能找到彼此看待兒童的盲點。(照片由澳門兒童山海共育社拍攝)

與小孩共學共長 同理心是關鍵

面對小熊拋出的十萬個為甚麼,林大香發現,最好的應對方法是和他一起學習,像是當小熊對澳門海洋及填海問題好奇時,便和他一起到台灣的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學習海洋和鯨豚的知識;當小熊對耶穌有興趣時,便一起尋找澳門每一個有耶穌痕跡的地方。除了和小熊一起共學之外,曾在中學任教的教學經驗,以及有關兒童哲學、兒童人權和性別權力的閱讀,也使林大香調整出自己一套的教養策略,學會如何與小孩對話,維持親子對談的空間,理解小孩行為背後的動機,用道理說服小孩,而不是一昧的質疑和指責,她說:「你愈標籤一個小孩,他就會愈不想跟你講很多東西,不管是大人還是小孩,也希望被同理,小孩一樣、學生也一樣。」

所有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