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ice: Function _load_textdomain_just_in_time was called incorrectly. Translation loading for the wp-pagenavi domain was triggered too early. This is usually an indicator for some code in the plugin or theme running too early. Translations should be loaded at the init action or later. Please see Debugging in WordPress for more information. (This message was added in version 6.7.0.) in /var/www/wp-includes/functions.php on line 6114
共住生活有好有壞 - NG Plus 新生代

共住生活有好有壞

交友易但有噪音衛生問題

  • 李倩如
  • 李倩如、受訪者提供

共住公寓主打創造社區生活和氛圍,強調帶動住戶的互動交流,緩解人們因繁忙工作產生的孤獨感。但要與一群陌生人同住一簷下,共用廚房、廁所及客廳等各種生活資源,真的行得通嗎?澳門年輕人如想搬出來住,還有甚麼方法?

與其做樓奴,Mindy寧願把錢用於增值自己及旅遊。

共住好處:租金平、租約短

Mindy是位九十後澳門女孩,大學在台灣念書,畢業後留在當地工作數年。2013年,因家中出現狀況,她決定回澳陪伴家人。回澳後,因房子空間有限,她只能與家人分享同一間房,讓早已習慣一人生活的她很不適應,五年內磨擦不斷,幾近情緒崩潰,她便決意搬出來住。「在澳門很多人像我一樣,家裡沒有屬於自己的房間。」

那時在2018年年末,Mindy找過不少單位,但大多是套房,租金要五、六千元起跳,需支付兩個月按金和一個月佣金,以及簽訂兩至三年的合約。由於預算有限,她選擇租住位於望德堂區的共住公寓。「那時(公寓)新落成,裝修設備不錯。我選住最便宜的房型,每月算上管理費、水費和電費才3,000元,在澳門很難找到同價位的租房了。」除租金較低,共住公寓的合約也較靈活,像Mindy所選的公寓最短只需簽約半年。「即使家人突然要我搬回去,或住得不滿意,短期內都能搬走,不會虧太多錢。」

相比澳門,Mindy認為台灣的租房選擇更多。她在台灣工作時一直租住單人套房,這在當地十分普遍。她解釋指,由於台灣很多離鄉跨城工作的年輕人,對租金便宜的單位需求量大,因此市面很多獨立出租房,主攻年輕人市場,價格低廉且數量多。「我以前在淡水住一間有廁所的套房,每月折合才1,000澳門元。」反觀澳門,澳門面積小,通勤時間短,出租房自然供需更少。

共住公寓裡亦有提供電視、遊戲機及單車等設備讓住客借用。.

陌生人共住易有磨擦

有別於劏房,共住公寓的概念是讓年輕人在擁有獨處空間的前提下一起居住,希望住戶能從共用空間和群體生活中改善人際關係,公寓亦會舉辦各種集體活動,以帶動住戶建立緊密的鄰里關係及社區氣氛。但Mindy坦言,這一年多的共住經歷並不理想,未來亦不會再入住。

Mindy租住該公寓的最小房型,房內有窗戶,空間能放下一張床、一張書桌及一個衣櫃,對她來說已經足夠,廁所則需與同層幾位住戶共用,而天台、兩個廚房及兩個大廳便需與全棟約50位住戶共用。雖然公共地方偶有衛生問題,但頭半年租戶未算太多,未有產生太大磨擦,大家閒時便到公共大廳看電視、煮飯及玩遊戲,她亦因此結交了不少朋友。

Mindy表示,公寓居住氣氛在下半年開始變差。公寓為保證入住住戶能擁有相近的價值觀及興趣,減低產生矛盾的機率,原本承諾不租給外地人士,上半年的住戶也大多是本地上班族,文化背景及作息時間相近,但下半年卻有越來越多外地人士入住。住戶人數變多,公共空間不足,本已易生矛盾,而且新住戶大多需要輪班工作,使用公共設施和空間難免產生聲音,導致她晚上難以休息,一晚吵醒好幾遍。文化及生活習慣不同,新住戶習慣招呼朋友同事到公共大廳及天台聚餐打邊爐,有些亦不守公寓規則直接在房內煮食,惹來昆蟲蟑螂,她曾向公寓多次反映以上問題,但並無得到合理協調。「下半年噪音和衛生問題變得嚴重,向公寓反映了很長一段時間,但始終未能真正解決問題。」

樓價高企    放棄置業

為了建立社區氣氛,公寓不時舉辦像燒烤及聯誼等集體活動,但Mindy坦言大家不太熱衷參加,自己也只去過一次。除了像她一樣因家庭關係搬進來的,其他住戶有些是因家人朋友都在外地,或是初次來澳門工作的外地人,他們便希望在此獲得陪伴。「共住這種生活模式比較適合想結交朋友的人,但我在澳門長大,家人朋友都在這裡,每天工作又很累,下班只想安靜休息。」公寓的空間及衛生問題持續未得到改善,共住文化也變得可有可無,最後Mindy便在約期滿後搬離公寓。

新冠疫情爆發後,Mindy留意到市面租金有所下調,更有高級住宅像海天居及海上居開始出租一些約四、五千澳門元的單間雅房,大廈內有像健身室及泳池等會所配套,成功吸引了一些共住公寓的住戶搬遷。Mindy比較幸運,恰好哥哥於年初置業,又多出一間空房,她便搬去同住。

目前Mindy月薪約兩萬元,但她坦言樓價太高,未來並不打算置業。根據澳門統計年鑑2019的數字,澳門本地居民的月工作收入中位數為兩萬元,而住宅平均成交價每平方米為10.7萬元,按政府經濟房屋的尺寸作參考,一房單位面積約36平方米,澳門居民就算不吃不喝也要16年才能買到一個一房單位,追求好一些的兩房單位(50平方米)更要22年。「澳門樓價實在太高,沒有父母支援,真付不起電梯房的首期,但買唐樓的話,又怎保證老了自己能走得動樓梯?與其這麼辛苦,我寧願租屋。」

Mindy認為澳門樓價高企,因此不打算置業。

倫敦北京的共住模式

共住在歐洲的發展已頗成熟,由理念實踐到盈利也能達標。歐洲的共住成功原因,是公寓能提供較一般租屋更好的生活空間,如由英國The Collective公司經營的共住公寓,便有提供餐廳、室內游泳池、Spa館、健身房及供閱讀辦公的圖書室等獨自租房時無法享用的設施,月租折算10,000至15,000澳門元不等,即使租金較高,但對平均月入25,000至30,000澳門元的年輕倫敦上班族仍受歡迎。去年,The Collective更與投資者成立世上第一個也是目前唯一的「共住房地產基金」,以債務和股權的集資方式擴展更多共住空間,務求為更多都市年輕人口提供更多比獨立單位更相宜而又有品質的住房。

北京的706青年空間,則是由住戶自己作主導,由現有住戶通過面試篩選及全體投票決定是否接受新住戶,以保證同一公寓住戶的生活方式、作息時間甚至喜好性格合適,而且公寓居住規則由住戶們共同制定,確保矛盾分歧產生時大家能有共識,較容易形成社區集體感,舒緩年輕人獨自生活而產生的孤獨感。

相比之下,澳門共住公寓目前性價比不足,社區氛圍不強,未算很有吸引力,仍未做到有利可圖而又可舒緩澳門住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