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對語言治療存有誤解,以為無法發音、溝通出現障礙就需要語言治療,但其實遠遠不止。那甚麼情況需要語言治療?治療的方法和範圍包括又有哪些?我們邀請澳門語言治療師協會會長許孟雄,為我們解答「語言治療」的種種困惑。
甚麼情況需要語言治療?
當一個人無法滿足溝通及進食兩方面的問題時,就需要語言治療協助,包括語言發展遲緩/障礙、聲音異常、發音異常、吞嚥障礙、失語症、聽力障礙、口吃、喉切除者、腦性麻痺及唇顎裂。
如對自己或子女的狀況有懷疑,可到衛生局、社會工作局和教育暨青年局三局聯合的綜合評估中心作診斷。評估中心主要負責六歲以下學齡前兒童,六歲以上的學齡兒童則由教青局負責。許孟雄補充:「當確診需要語言治療,就會轉介去兒童治療中心做療程;另外,亦有可能回被轉介到相關的早療機構接受服務。成人服務方面,可以到衛生局的物理治療及康復科求助;另外亦可到其他私營機構尋求服務。」
許孟雄指根據機構不一,制定療程及費用不一樣。以兒童康復治療中心為例,一個療程為八次治療,每次時長約為45分鐘;另外私人機構則收費為500至600元之間不等。完成療程後,再作評估是否需要下一個療程。
治療的範圍包括有哪些?
語言認知能力治療:包括認知、詞彙、句法及語言的應用等方面,每個項目包括聽覺的理解與口語的表達等方面。
吞嚥治療:治療師會給予患者適當的吞嚥技巧訓練,或者調整病患的飲食方式及飲食種類。
口肌訓練:口腔敏感度較高或肌肉張力偏低,透過系統化的口肌訓練來改善敏感度及肌肉張力問題。
發音訓練:找出發音障礙的原因及錯誤的規律,以循序漸進的方法訓練。同時按需要配合不同的工具、技巧及提示協助患者正確發音,包括聲線、流暢性(口吃)等的治療。
許孟雄表示語言治療師會根據患者自身情況,藉著設計活動與練習,來幫助有溝通或吞嚥障礙的患者,改善他們的溝通技巧或吞嚥功能,使他們能更有效地與別人溝通,和安全的吞嚥與進食,提高生活品質。「現在澳門大部分是以一對一形式進行語言治療,但仍有某些部門還是會有小組的服務形式。當患者評估診斷出問題後,語言治療師提供個別、針對性的專業治療,例如吞嚥障礙,反射動作慢,就會以味覺刺激或溫度刺激,誘發出患者的反射動作反應。」
父母參與語言治療過程的重要性
當孩子被診斷語言障礙,家長其實需要充當半個治療師的角色,但對很多家長而言是陌生的。「有機構會教導家長語言治療的知識,教導家長在家裡如何與小朋友練習,在家長、治療師和小朋友三方配合下,希望能達到功能性溝通和功能性需求。」許孟雄認為家長才是與小朋友接觸得最多的人,有家長配合的話,才能事半功倍。
例如家長可以提供孩子的個性及喜好,治療師在治療中能有效地激勵孩子。家長在家中可以觀察孩子在受挫的反應,及如何處理孩子的行為問題,給治療師提供有價值的反饋。
澳門缺乏成人語言治療服務
「現在讓澳門和香港比較,我經常開玩笑說彷彿落後20年,現在就像香港剛剛起步的感覺。」許孟雄指出有進步空間,譬如臨床需要依賴專業儀器判別,特別是成人吞嚥服務,但成人及長者層面是澳門所缺乏的。「這導致品質會有影響,會降低我們設計治療目標的特定性。」
許孟雄指出澳門目前約有30位本地語言治療師,雖然政府開放引入專業外僱,但人手只能應付小童治療需求,成人及長者層面的服務依然缺乏。他表示澳門已經邁入老齡化的社會,隨著社會老齡化及都市人生活方式改變,失智症和中風亦更為常見。失智症的患者由於認知功能衰退及吞嚥障礙,造成語言能力有不同程度的損傷,產生與他人溝通困難及進食困難的問題。「近年來澳門市民對語言治療的認識,在兒童領域的確是擴大了,家長主動帶小朋友做評估也不少,但在成人及長者領域的服務卻未能開發。」
他以台灣為例子,「台灣醫療體系完善,語言治療方面的服務發展成熟,除了成人及長者服務外,近年推出一個『長期照護』,如居家服務。計劃的重點為擴大服務範疇及對象,讓成人照護服務其普及化,推行社區服務。」理工學院2017年起開辦了本澳首個語言治療師的學士學位課程,課程至今已招生70多名學員,他相信隨着課程的開辦,未來人手壓力會進一步減輕,期望將服務推展至成人及長者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