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幾年澳門的垃圾產量驚人,去年全年城市固體廢物量達52萬公噸,人均垃圾量更高達每日約2.17公斤,不但與往年相比有增無減,與鄰近地區相比更是高出幾倍,拋離香港的1.45公斤,北京的1.17公斤、廣州的0.99公斤及上海的0.84公斤。然而,一個垃圾產量如此驚人的城市,垃圾分類回收推行多年卻依然成效不彰,2018年的固體廢物回收量僅僅只有22.1%註1,與上年相比並無提升,與鄰近地區如台灣的五成及日本的八成亦相距甚遠。人均垃圾量高,焚化爐再過幾年又即將飽和,垃圾危機迫在眉睫,澳門又該如何應對呢?
單憑教育難見成效 需有配套政策支持
不少環保團體認為要解決垃圾過量問題,可參考「環保3R」原則,即Reduce(減用)、Reuse(重用)及Recycle(回收),先源頭減廢,再嘗試重用,最後一步才是回收。在垃圾分類方面,政府一直採取溫和的宣傳推廣,當中包括1999年推出的三色回收箱垃圾分類計劃、2011年推行的「環保Fun廢物回收計劃」、2016年推行的「廢舊電池收集計劃」及2018年推行的「食肆廚餘回收先導計劃」,以鼓勵市民在日常生活中進行垃圾分類回收。
那麼,上述這些計劃成效如何?根據環保局的數字,去年由政府註2回收的廢舊電池、金屬、鋁罐鐵罐、廚餘以及塑膠的回收率確有上升的趨勢,但總共只有約509公噸的回收量,僅佔整體垃圾量不足1%,與澳門目前的固體廢物回收率22.1%差距甚遠。澳門環保團體「綠色未來」會長袁嘉浩認為,兩邊的數字差距反映了澳門回收業界的回收比例和力度要比政府高很多。「環保局和市政署的回收物資主要是通過環保FUN計劃和三色回收箱收集,是市民家中的生活垃圾,像是膠樽、鋁罐等,數量較少;但數量大的、工商業上的垃圾,像是博企或大型超市的回收物,都是經由回收商去做,而不是交由政府回收,所以才會存在差距。」
要提高市民的日常回收率,袁嘉浩認為單憑宣傳教育並不足夠,強調要有效推動垃圾回收,就需要知識和政策兩者互相配合,「像是台灣、日本和韓國都是有政策頒佈才可以推動回收,暫時未看到有案例是單憑市民環保知識高就可以做到良好的(整體)回收。」同時,現時回收價格低廉,市民亦缺乏足夠的經濟誘因,「我覺得垃圾徵費對回收很關鍵,好像已分類的垃圾不需徵費,而沒有分類的垃圾就需要徵費,有這個價值落差的話,大家就有足夠推動力。」
博企需履行社會責任 政府應主動主導
除了市民可為澳門垃圾減量出一份力外,澳門的企業,尤其是各大博企亦是責無旁貸。環保局所計算出的人均垃圾量,是以澳門城市固體廢物量及澳門年中人口進行計算,人均垃圾量高企,並非所有均由澳門居民產生,也有部分由旅客產生。為了減少旅遊業生產的垃圾,環保局在2007年開始舉辦「澳門環保酒店獎」計劃,鼓勵酒店節能節水、減廢回收及處理廚餘。根據環保局數據,得獎酒店在上屆已達55間,佔全澳酒店總數將近一半,每間酒店客房的平均廢物棄置量減少逾1.7公噸,約64%得獎酒店已進行廚餘回收,廚餘累計總回收量約4,500公噸,80%得獎酒店已回收包括廢紙、膠樽、鋁罐、玻璃樽和廢舊電池等資源,總回收量累計已超過21萬公噸。
對此,袁嘉浩認為博企作為最大的污染和垃圾製造者,政府的計劃能夠鼓勵酒店業界減排減廢,存在一定效益,同時認為政府未來可以擔任更為主動的統籌角色,「現在計劃的標準主要是由酒店自發性去做一些措施,然後提交報告給政府評審,我覺得政府應該要主動去制定一些標準,而且標準應與市民距離更近一點的,譬如統一不主動派發膠水樽、膠飲管,由政府主動訂定標準讓大家一起遵守,這樣才不會造成落差。現在整體來說,業界更多著重在基建和設備上,而改變(市民和旅客)的行為和習慣的措施比較少。」
註1:包括塑膠、橡膠、紙類及金屬類資源固體廢物,並不包括廚餘。由於澳門回收到的資源固體廢物基本運往內地及其他國家循環再造,因此環保局以統計暨普查局提供之進出口數據作估算。
註2:由環保局及市政署所舉辦之回收計劃所收集回來的廢物資源。
正確回收豆知識
市民作為消費者及製造者,同樣可以出一份力來救救這座城市,做好源頭減廢,把可回收的物資拿到政府設置的「環保Fun」回收點或民間舉辦的回收站點,在回收前做好乾淨清洗,以免污染其他物資。例如,鐵罐及鋁罐需先倒乾洗淨再按扁;紙類需先拆掉釘、膠紙和光面的封面及封底,再分類紮好,避免濕水;而塑膠瓶則需撕開包裝紙和扭開瓶蓋,再按扁倒乾洗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