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一次性垃圾說再見

  • 邱敏儀
  • 邱敏儀

垃圾回收的問題不僅在於分類,更在於源頭減廢。「自然友善店」是一間推廣友善環境的店鋪,它位於孫中山故居後的小巷中,沒有醒目的店面招牌,也沒有滿出來的貨架,若不仔細看,與它擦肩而過也是常事。別看只是一間小小店鋪,當中大有乾坤。這裡不僅販售環保產品,更不時與其他團體一同合辦活動,呼籲養成減廢生活習慣。

從網店到實體店  市民環保意識有提高

2016年,店主潘曉鑫與友人合夥創辦網上商店「自然友善店」,是澳門首間以環境友善、減塑、走塑和零廢棄的網上商店,主要在澳門推廣減塑意念,讓更多人認識一次性塑膠為環境帶來的問題。起初以網絡平台形式銷售,慢慢發展至小型倉庫、樓上舖至現在的地舖。潘曉鑫自言一路走過來雖不容易,但是觀察到澳門人對減塑的意識逐漸提高,致使他的創業得以生存,擁有不俗的成績。

談起創業之初,他留意澳門周邊如台灣、香港等地已出現以環保減塑概念的店鋪,而澳門卻沒有此類型店舖,就算有市民想使用環保產品,只能透過網絡從外地購買,這大大減少了市民使用環保產品的慾望,他希望透過此類型的店鋪,店鋪在澳門推廣環保概念。

店主潘曉鑫希望大家能為環保盡一分力,實踐減廢生活。

最初以販售可折疊的餐盒袋及麵包袋為主,想法源於澳門的麵包連鎖店。他認為生活上最容易減少塑膠使用就是麵包袋。「一個麵包一盒飲品,就製造兩個膠袋,一年就製造730個塑膠袋,但其實,一個麵包袋就可以取代這730個塑膠袋,而且很方便。」此外,潘曉鑫謙遜地說自己沒有自備餐盒的意識,當看見其他地區使用自備餐盒後,開始反思社會發展帶來的便利及隱患。「就我自己而言,我好少『打包』,之前我從沒有想過可以自備餐袋或者帶飯盒『打包』。但其實自備餐盒在十多年前就一直存在,反而到了我們這一代,『打包』變成『只能』用發泡膠盒。我想將自備餐具的概念帶回我們這個時代。」

減少垃圾 不貪圖一時方便

除了販售產品外,潘曉鑫經營一個「澳門減塑日常」專頁,在專業發佈有關愛惜大自然、推動環保的資訊,從自身出發感染周邊朋友,一段時間過後,陸續有網友表示支持,並且詢問環保用品的資訊,致使他開始引入不同類型的環保產品,如便攜杯子、金屬吸管、摺疊餐具等。

由於貨物眾多,也想有一個地方能夠展示環保產品,他租借了位於美副將馬路附近的小倉庫,雖然舖租便宜,但空間不足,不久後便搬遷至皇朝某商業大廈四樓,歷經一年多後,市民環保意識的提高,環保產品開始普及,店鋪也累積一定經驗,於今年八月,遷址地舖。

開業至今售出最多的環保產品為便攜杯子、金屬吸管及摺疊餐具,特別是2018年。原因不外乎手搖飲品潮,各式各樣的手搖飲品店的確「總有一間喺左近」,當中產生的塑膠器皿令垃圾量倍增。潘曉鑫對此表示,購買手搖與自備餐盒的概念一樣,市民認為就「應該」使用店裏提供的塑膠杯及飲管,此舉造成極大浪費。「有時候和朋友聊天,講到有關『自備餐具』,他們反應是『原來可以自己帶杯!?原來自帶杯買手搖有優惠的?』,這些他們都未必知道。」

潘曉鑫表示更加需要對無概念的市民進行推廣,如果每人可自備餐具,一人一點力量,即可集腋成裘。於2019年上半年,他也有參與「澳門不是垃圾站」的垃圾回收活動,推廣正確垃圾回收分類的知識。「活動成效不錯,當市民知道哪些塑膠可回收,哪些不可回收,他們在購買前,就會偏向購買可回收塑膠的產品。加上從上年開始,許多地方興起減塑潮,大型連鎖快餐店開始『走飲管』,這些舉動是能夠增強市民意識,讓個人行為作出改變。」

隨著社會發展,生活節奏加快,人們往往選擇便利忽略環境,而許多環境問題,則是由「方便」造成。潘曉鑫認為澳門市民普遍存有環保意識,不論在教育還是生活,隨處可見節約能源及減塑的資訊,「當生活在城市上,渴望每一件事都可以方便完成,導致產生許多即棄塑膠,即使環保意識高,但為了方便,人們都是選用即棄的東西。」要完全杜絕塑膠製品是難事,若可以做到盡量減少,即可減少個人的垃圾製造量。或許在下次超市付錢後,向收銀店員說一聲:唔使膠袋喇,唔該!

推動裸買 減少包膠

採訪當日有不少客人前來購買,店裡除了環保產品外,也有一系列裸賣形式的消耗品,如沐浴露、洗髮液、防曬乳液等。店內裸賣消耗品,這也讓環保產品吸引回頭客的方法。當日有數名女性客人自備容器購入防曬乳液及沐浴露,也有一名女大學生購置了便攜杯子及兩份硅膠保鮮袋,她表示在美國就讀大學,經由朋友介紹得知店鋪所在,在美期間若每日購買咖啡不僅昂貴而且產生垃圾,倒不如自己沖泡;另外硅膠保鮮袋能夠取代塑膠保鮮膜,減少「包膠」,為地球盡一點力。

所有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