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人的 「垃圾之戰」

  • 李倩如
  • 李倩如、梁芷穎(聖公會工作體驗計劃實習生)

自1999年起,澳門政府便開始推行垃圾分類回收計劃,然而只要翻看一下這些三色回收箱,便能發現箱內時有未經清洗的普通垃圾,把整袋回收物資污染報廢,分類回收形同虛設。為此,有一班澳門環保人士發起民間回收活動「澳門不是垃圾站」,每月定期在不同社區設立回收站,為市民推廣正確減廢回收方法,並收集可回收物資送到本地回收商,借此促進社區減廢,提升市民對垃圾處理的關注。這批環保之士稱自己為「戰友」而非「義工」,喻意「正與垃圾打仗的朋友」,到底這場「垃圾之戰」戰況如何?

回收塑膠飯盒最多
澳門難做到垃圾在地處理  

「澳門不是垃圾站」(下簡稱為「不站」)受香港的同名活動所啟發,以Facebook專頁作活動平台,在2019年1月底成立,並在3月正式起動,至今曾到過筷子基、康公廟前地、南灣湖畔及下環浸信等地方設立站點,收集塑膠、廢紙及鐵罐等已清洗乾淨的物資。不站發起人之一梁可飛表示至今活動成效不錯,每次活動各個站點都能收集數十公斤的回收物資,當中普遍以塑膠數量最多,「香港(回收)最多的也是塑膠,但他們就是水樽最多,而澳門最多的是飯盒,所以感覺澳門的外賣文化十分盛行,尤其現在有外賣Apps,也有可能是香港外賣盒用發泡膠飯盒更多(發泡膠相對較難清洗回收)。」

不站的「戰友」為市民講解回收的流程,梁可飛表示這種交流分享是不站最想達到的效果。

活動最後不站會把物資運往本地的回收商進行處理,梁可飛表示在與回收商溝通交流中,得知澳門的回收量低,而且成本高、利潤低,讓本地回收商生存艱難,「始終物資出口價格很低,再加上現在內地收緊回收廢品進口標準,回收商時時要運往其他更遠的地方,成本也因此增加,有很多回收商都做不住了。」

在八月之前,不站收集的塑膠均會由回收商進行「拉粒」(即將塑膠還原為再生原料),然後再出口到其他地方,不過該回收商最近因人手不足已暫停拉粒。「據我所知澳門現時只有這家回收商可以做到拉粒,其他都是將物資壓縮後運往東南亞地區。其實在地處理是最好的,一來不用把垃圾這些不好的東西運往其他地方影響他人,二來現在都有傳聞東南亞地區有打算不再收『洋垃圾』,都擔心之後要怎麼辦。」梁可飛表示,不站的宗旨是希望做到「自己垃圾、自己處理」,但無奈在該回收商恢復之前,也只能轉至別家回收商處理,強調回收不是萬靈藥,一定要減用塑膠,實現源頭減廢。

環保政策力度弱
望加強博企社會責任

近年,世界各地均開始正視環境保護及垃圾處理問題,今年七月,上海也成為中國第一個實行垃圾強制分類的城市,到2020年底,包括北京在內的46個重點城市也將陸續加入。反觀澳門的環保條例,梁可飛認為現時以宣傳教育為主而非強制硬性執行,因此力度欠奉。「你說政府沒做事,其實又不是,像是『環保Fun』(廢品回收等計劃)是有推行的,但力度可以大一點,這都要看政策制定和硬件配置。例如那些三色箱,擺位可以隱蔽一些以及遠離遊客區,附近可以安裝閉路電視避免亂扔;『環保Fun』的回收種類又可以增多,譬如現在他們不收外賣盒,可能是怕市民清洗得不夠乾淨,但其實收集人員盯緊一點就可以解決。」

根據2018年澳門環境狀況報告的數據顯示,澳門的人均垃圾量高達每日2.17公斤,比鄰近城市香港、上海及廣州等城市高出一倍。梁可飛認為,澳門每年接待超過三千萬旅客,博彩旅遊業生產的垃圾攤分在市民身上,人均垃圾量自然就會變多,因此政府如何處理博彩旅遊業生產的垃圾,也是核心問題之一,梁可飛舉例指自己工作的博企,就有成立可持續發展小組進行垃圾分類回收,也有自行購置廚餘機處理廚餘廢物。「政府即將就要續發賭牌,如果政府可以要求在賭場提交計劃書時,提及自己的企業社會責任,例如如何處理自己製造出來的垃圾,這樣可能就會好一些。」

梁可飛表示不站能夠舉辦是有賴一班戰友和市民的幫助和付出,「如果沒有他們,不站就是nothing。」

註:文中所提及的專頁已在2019年10月改名為「澳門減廢站 Macau for Waste Reduction」。

所有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