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灘環保新力量

  • 李倩如
  • 李倩如、受訪者提供

義務工作不僅只包括幫助社會上有需要的人士,還包括做一些對我們生存環境有益的活動。參與義務工作,也可以是回應社會責任及態度的行為。在澳門,有一班熱心人士關注環境,放眼世界,視地球為家,定期組織義工到澳門海邊撿垃圾,把淨灘當作守護海洋的契機,而Gilberto Camacho(Gilberto)便是淨灘活動的發起人。

回澳發現氣候巨變    始意識環境危機

Gilberto是名澳門土生葡人,在澳門生活長大,回歸前和家人一起移民到葡萄牙生活,約十年前回澳發展,現在是名電腦工程師。短短十年光景,Gilberto留意到澳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自然環境卻變差了許多。「回來後連呼吸都覺得辛苦,而且天氣還愈來愈熱。最記得我在2011年的聖誕節還要穿短褲,以前真的沒試過,現在十月中也熱得像夏天,溫度居然達32、33攝氏度。」

Gilberto認為政府發展經濟需平衡不要傷害環境,要關注可持續發展。

Gilberto認為地球是我們的家,我們衣食住行所用之物,全由大自然給予,認為我們不能只索取不給予,於是便想方設法提高市民的環保意識,減少對地球的污染。他在2016年成立公司「Macau ECOnscious」,銷售可降解的包裝袋及飯盒等環保產品;同年亦在Facebook開設同名公開社團,分享環保資訊之餘,亦定期舉辦淨灘活動。「我們目標是不要讓岸邊的垃圾再次回到大海污染海洋,這樣一來減少產生疾病的可能,二來減少對海洋生物健康的影響。」

他表示,很多人以為垃圾進入大海便眼不見為淨,但實際上海洋生態與人類生活環環相扣,是川流不息的循環。「這些垃圾不會憑空消失,就像我們撿得最多的是發泡膠,海裡的生物像魚和蝦會吃掉這些發泡膠,我們又吃回那些魚和蝦,是一整條食物鏈。」雖然淨灘不是解決環境問題的最終答案,但Gilberto認為「多有多做、少有少做,好過唔做」,堅持發動義工淨灘。

紮根發泡膠的大樹    埋藏十年的漁網

淨灘舉辦至今已有12次,自2019年起平均每月一次,目前均在路環譚公廟的海岸進行,每次平均有十多名義工參與。Gilberto表示每次都能撿到兩百多公斤垃圾,至今合共已清走超過三公噸的海洋垃圾,當中以發泡膠所佔體積最大。Gilberto他們就曾撿過足足有一輛電單車那麼大的發泡膠,但最讓他印象深刻的,是已和大樹融為一體的發泡膠。「有些樹你看起來沒甚麼,誰知挖一挖才發現,原來樹根抓著的『泥』是發泡膠,本來樹應該紮根於泥土之中,現在變成了生於發泡膠之中。那發泡膠肯定埋了很久,至少有十年,表面是啡色的,弄碎了才知道裡面是白色的發泡膠。」

Gilberto表示經常撿到這種大型的發泡膠。

除了發泡膠,Gilberto他們還經常撿到大型漁網,那些漁網一般有上百公斤重,至少需四至五個人才能抬起,「因為海浪是大力到可以抬起整塊石頭,那些漁網就卡在裡面,我們光拿是拿不起來的,要帶工具去剪,但太大的我都會勸義工危險不要做。」據Gilberto估算,一年他們至少撿到30至40個漁網,有時漁網看起來只有表面一層,深挖下去才發現埋得很深,可見時間之久,「我們試過撿到一個至少埋藏了十年以上的漁網,那個漁網已經埋了有一米深了吧,我們怎麼剪都剪不完。」

地球是我家 齊來清潔她

淨灘可不是易事,是辛苦的體力活。一來垃圾又多又重又髒;二來譚公廟海邊的路七高八低,並不好走;再來那邊蚊蟲多,易過敏,特別是暑假那幾個月便特別辛苦。

Gilberto表示曾有朋友問他為何要自發淨灘而不等政府去做,他這麼回答:「如果現在垃圾是出現在你家門口,你會不會撿?肯定會撿。垃圾一回到海裡,就會流向其他地方。我覺得我們的家不只是澳門,而是整個地球,不是離開澳門就代表不在,也不覺得政府不資助就不用做,自己應該有動力去做一些覺得對大家有利的事。」對他來說,淨灘雖不是停止垃圾污染的終點,卻是每個人愛惜海洋和守護環境的最佳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