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義工的局限: 義工不只是派月餅

  • 邱敏儀
  • 邱敏儀、受訪者提供

根據一項2013年的調查,澳門居民義工參與程度落後於其他發展國家和地區。本澳平均年度參與義工的時數約24.1小時,遠遠落後於香港的87.4小時;而澳門居民捐贈行為則較為普遍,但每人的平均捐贈額卻不如香港。*

雖然如此,澳門仍有人在空暇時抽空參與義工活動。至於澳門人做義工的動機、以及對義務工作的本質和理念認識有多深,也許就是本著「助人為快樂之本」的精神。但義工並非單純一片好心就達到回饋社會的效果。對此,澳門理工學院社工課程講師梁啟賢有一番看法,也提出澳門現時的問題。

梁啟賢認為目前澳門義工普遍存在三個問題,包括觀念問題、缺乏長線服務以及缺乏評鑑制度。梁啟賢擔當過不少義工培訓課程的講師,也接觸過許多義工團體,他觀察到大部分義工籌組服務時,以自我中心出發,並非太了解現時的現況。「如何服務社會?好多人都是從『好慘』、『值得同情』的人出發。其實今時今日的澳門,物質層面並不缺乏。」他指出一些義工服務,不外乎派發物質。例如探視安老院的義工團體,會攜帶毛巾、肥皂,過時過節時攜帶月餅等物資,就此,他以一位入住安老院的老人家的經驗所談,「曾經與一位老人家聊天,他說床頭有四盒月餅,還問我要不要帶一盒回家。甚至說『中秋節好忙,一日到晚都接待不同的義工組織。』」

梁啟賢認為擔任義工是一個交流的機會,建立雙向溝通。

隨著社會進步,經濟發展,梁啟賢指出澳門現今不缺乏物資,應從情緒支援給予幫助,建立雙向溝通,是改變觀念的第一步。但是,建立雙向溝通需要長時間的累積,這是梁啟賢指出問題的第二點:缺乏長線義工服務。「許多時候義工組織以一次性的形式,譬如中秋節就一窩蜂派月餅。有時培訓時我都會講,希望可以長線少少,起碼三至四周都是同一班人去探訪,而非一次過就算。」他認為擔任義工是一個交流的機會,可理解對方的生活狀況,建立雙向溝通。情況不單止安老院,其他普遍義工種類也如是。「如果以為玩遊戲、開心拍照,這樣就盡了我們的社會責任,其實事情本質只是流於表面。所以,強調一個觀點就是,應與對象進行交流,而非『服務』。」

梁啟賢表示當下組織大部分為企業、學校、社團組織的義工團隊,許多時候懷著一腔熱誠付出,但當中缺乏評鑒制度,又或稱為督導制度。「資深的義務工作者可以一個引導角色,包括與所有參與者回顧活動過程,從而改進服務。這樣這個過程會有不同的進步,是一個幫助義工成長,強調義務工作不只是付出,而是交流過程都得到收穫。」

小知識:澳門有甚麼甚少人知的義工服務?

梁:監獄服務是比較冷門,有教會機構組織及負責,進行慰問,一起唱聖詩,進行一些情緒及精神的寄託。市民可能對(囚犯)有些刻板印象,認為有時候(服務)標準就是值不值得「可憐」,這就是我們社會的刻板印象。

*資料來源:澳門公民力量,《澳門公民社會指數初探——澳門居民社會參與及評價調查2013》

所有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