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ice: Function _load_textdomain_just_in_time was called incorrectly. Translation loading for the wp-pagenavi domain was triggered too early. This is usually an indicator for some code in the plugin or theme running too early. Translations should be loaded at the init action or later. Please see Debugging in WordPress for more information. (This message was added in version 6.7.0.) in /var/www/wp-includes/functions.php on line 6114
讓病人好走 醫護學生的生死課 - NG Plus 新生代

讓病人好走 醫護學生的生死課

  • 邱敏儀
  • 邱敏儀、受訪者提供

醫護是最常接觸死亡的職業,病人臨終前能否得到妥善的照顧、抉擇有否受到尊重,取決於醫療體系內的臨終護理是否周全。澳門鏡湖護理學院由2013年開始為護理學生開設生死教育課程,為前線護理人員建立正向的生死觀念。

開辨課程 讓學員體驗死亡

澳門鏡湖護理學院首位負責生死教育課程的朱明霞教授表示:「我們做護理工作,不時接觸生死,我們也收到學員反饋,希望增加這門課程,再加上鏡湖醫院康寧中心於2000年已成立,我們就整合了生死教育課程,貫穿整個護理教育,希望透過系統式的課程,讓護士學生從自身角度出發思考生命和死亡的意涵,為未來成為臨床醫護人員做好準備。」

生死教育課程除了從哲學、倫理、社會等方面講授死亡的概念和相關議題外,還設置了大量小組討論和活動分享時間,包括最讓參與學員印象深刻的「死亡體驗」。課程導師黎想表示:「課程結束後會有一個大型『死亡體驗』,透過場地設置、聲音、燈光,營造出葬禮的感覺,然後宣佈此刻死亡。結束後,讓學生詳細分享每個人的感受及對生命的重新認
識。」

課程至今已開辦七年,朱明霞表示修讀課程的人數逐年增加,也在臨床上體現成效。「修讀該課程的學生,培養出來的護士,選擇康寧科的人數增多,院內的紓緩小組也有大部分修讀過這門課程,在臨床上是有一定成效。」

生死教育課堂進行死亡體驗,課程在於讓學生從自身思考和建立對生命和死亡的正確態度,從而延伸到對他人的死亡。

教育為引子 推動紓緩治療

澳門鏡湖護理學院於2016年訂下「生死教育十年規劃」,在多方面推動生死教育。教學方面,除了前面提及的護理學員生死教育課程,他們在今年8月舉辦的「全民生命末期質量照護培訓QELCA©」,是為澳門醫療人員而設的培訓,引入的是英國臨終關懷及照護的創新教育模式,加強澳門醫護有關方面的臨床實踐能力。英國專科護士及QELCA©培訓負責人譚瑰賢補充:「除了培訓,我們正在進行科研工作,目的都是希望能收集現況數據,為政府制訂各項醫療政策等提供參考依據。」

生死教育的十年規劃裡也提到學術研究計劃,在前、中、後期規劃向大學生、醫療人員、社區家庭等對象進行調查研究,了解不同層面的認知情況。

「生死教育是土壤,善終服務是種子,有土壤才能讓種子開花發芽。」朱明霞以一句話表達出「生死教育」和「善終服務」之間的關係,而兩者之間又涉及「紓緩治療」──即在患者病情惡化至晚期不可逆轉時,治療不再以「續命」為大前提,而是著重改善病人生活質素,在病人臨近離世時,提供紓緩痛楚的治療和照顧。黎想補充道:「現時團隊所做的普及教育,就是為了『紓緩治療』做一個奠基,有一定程度的公眾認知,才可以在醫療上推行紓緩治療。」

十年規劃的後期目標,就是深入探討「預設醫療指示」等研究。「預設醫療指示」簡單來說是一份有法律效力、陳述病人希望何時、怎樣和在甚麼情況下接受哪種形式的醫療干預的書面文件。只要是成年人、精神能自主及知情的病人也可訂立「預設醫療指示」,清晰闡述當病人到生命末段不能自決時,在甚麼情況下可拒絕維生治療。

類似法例在歐美多國和新加坡等已有立法實施,2019年1月1日,台灣通過《病人自主權利法》,以法例保障病人權益和提升病人的醫療抉擇。目前澳門仍未有「預設醫療指示」機制,雖然每間醫院都有對維生治療作出指引,如心肺復甦術及人工輔助呼吸(呼吸機)的應用,但這些都不具法律效力,所以澳門在「預設醫療指示」的空間仍然空白。當問及是否想在澳門推動相關立法,她們表示現階段只是研究有關機制如在澳門推行會有何效果,並非推動立法,澳門談立法還言之尚早。

但朱明霞對生死教育在澳門的發展持樂觀態度,她認為澳門傳統文化濃厚、經濟發達,有足夠條件推廣生死教育,她特別提到以傳統習俗作切入點,因為傳統喪葬儀式、祭祖的節日都積累了豐富的「死亡教育」資源,能帶出相關議題。她還希望推動澳門設立生命體驗館,作為生死教育在社區推廣的基地,為澳門相關的教育找到突破口。

黎想(左)、朱明霞(中)、譚瑰賢(右)表示,澳門鏡湖護理學院所做的生死教育,並不局限於校內,已多年與澳門政府部門、學校、社團機構合作在社區推廣。為澳門中小學師生、長者、義工、專業人員等不同人群,建立正確生命價值觀。

護士親自接受「死亡體驗」

林美欣於2016年畢業於澳門鏡湖護理學院,現時是醫院紓緩小組成員之一,主要照護外科、腫瘤科及紓緩科病人。

她在大三時選修生死教育課程,原因是她在大二的一次實習中接觸過死亡經驗。時過七年,她仍能將細節一一描述。「對方是一名老婆婆,當時已傷口腐爛,意識混亂,我們一群護士學生看著師姐們替她清洗傷口,我負責抓住她的手。那時候和婆婆對望,她雖然不能說話,但感受到她的眼神是希望我能幫助她。在那刻,我不知道自己應該做甚麼才能幫助她,也問自己,為甚麼她那麼痛苦?不久,這位婆婆就過世了。」

這是林美欣第一次在臨床上受到衝擊,面對死亡,她無助、恐懼,甚至一度捲入不解的漩渦。為了開解自己,走出困境,林美欣在大三時選修生死教育課程。而這個課程也讓林美欣重新思考生命價值的意義。「作為一名護士,除了護理技能外,我還想為患者和家屬多做一點。」

生死教育課程打開林美欣的接觸面,希望在護理病人的同時,也能對病人和家屬給予更多的關懷。

醫護人員最需要認識生死

林美欣分享生死教育課要認識瀕死症狀、宗教的殯儀服務,學習哀傷輔導,以及分享經歷和感受死亡體驗,從而領悟生命價值和關注到他死(他人的死亡)。當中最令她印象深刻的是「死亡體驗」環節,透過一場營造出來的葬禮,讓她思考自己在生命終結時的情景,再到後來體驗結束,仿如重生的一刻,如何看待生命。自此她不再忌諱談論死亡,並與家人分享所學知識,找到與家人傾談「死亡」的突破口。「現在我們家已經不再忌諱,更會輕鬆地談到重病後想選怎樣的治療,或者選擇怎樣的殯儀服務。」

林美欣希望在護理病人的同時,也能對病人和家屬給予更多關懷。最近一次準備換班時,有一位長期臥床的老爺爺,突然呼吸心跳停止,送進醫院立即搶救,最終搶救不成功。「當時十多名家屬在短時間內需要接受死亡事實,我看到他們的無助,就留下來陪伴他們一起度過最難熬的時間,也為他們講解一些殯儀和屍體處理等事項,讓他們感受到幫助。」

生死教育課程讓林美欣獲益良多,也會推薦後輩修讀。

由於醫護團隊每天都接觸生、老、病、死,林美欣認為醫護團隊是最需要認知生死的一群。「我們每日都會接觸死亡,然而澳門可能只有我們學校有這門選修課程,名額有限。如果沒有接觸過生死教育,還要一直面對死亡,紓緩不到自己的情緒,怎麼去幫助別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