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治療師:被治者是編劇也是演員

  • 邱敏儀
  • 受訪者提供

「我會把戲劇治療形容為一個工具箱,在心理治療層面上,加入不同工具,有可能是語言元素、戲劇元素,但都是心理治療的方向。」戲劇治療師林詠欣這樣描述道,戲劇治療是透過藝術創作的一種心理治療,以戲劇形式,讓參與者能自然流露情感,釋放壓抑已久的情緒,經歷梳理、感知、修復、創作的過程,探索內在,表達並改善所遭遇的困境。

戲劇治療還會使用許多遊戲及道具作為引導。

遠赴加拿大 修讀戲劇治療專業

林詠欣是澳門首位取得戲劇治療碩士學位的心理治療師。

林詠欣是澳門首位取得戲劇治療碩士學位的心理治療師,她原先已在澳門完成心理學士學位和臨床心理學碩士學位,因從中學時代就開始熱衷戲劇演出,開拓了對戲劇的認識,且一直活躍在劇場界,畢業後成為了心理治療師,但在接觸被治療者的過程中,慢慢感受到職業瓶頸,於是結合自身興趣,決定前往加拿大進修戲劇治療碩士學位。

那到底甚麼人需要戲劇治療?林詠欣說:「任何人都能適用,戲劇治療某種程度是用不同方法講故事,再體驗自己的故事,繼而揭開心中鬱結,達到紓緩的目的。」林詠欣從兩個層面闡述戲劇治療的功效,第一個層面是心理層面,包括抑鬱症、自閉症、精神分裂症等情緒病患問題,這個層面的治療者需要先進行評估,與治療師確定目標,按照情況制定療程;第二個層面就是非心理治療層面,大多數面臨學業、交際、社會壓力的問題,這個層面注重提升個人能力,改善表達技巧和促進社交,例如老人家或發展遲緩的小孩,可透過戲劇創作元素,增加自信。

透過創作角色 釋放心中鬱結

在心理層面的治療過程中,被治療者是編劇也是演員,林詠欣的工作就是引導他們,探索內在,從而作出改變。林詠欣表示引導的方法有很多,例如隱喻講故事,讓治療者繪畫、玩模型公仔和故事卡等,藉著不一樣的方式讓他們說出自己的故事。「我們不會直接指出對方情緒出現問題,不會說出『你現在生氣、悲傷』、『你應該怎麼做』的說話,而是使用隱喻的手法,例如會用情緒怪獸,這隻怪獸現在在身體哪個部分。透過藝術方式探索,就會慢慢變變得清晰,從而連結生活的種種,再反思和改變。」

在戲劇治療過程中,林詠欣會使用布偶公仔作為演繹的輔助。

林詠欣提到,曾經有一位女性患者,因童年期間受到創傷,社交出現嚴重問題,害怕受到傷害,與外界築起一面牆,難以相信他人,慢慢感到孤獨 ,引起一連串抑鬱的症狀。「我當時就邀請她創作,創作了幾個公仔人物,一個是受過傷害的小朋友,一個是築牆保護自己的角色,一個是情緒爆裂的角色,創作後,透過扮演這些角色,讓她慢慢探索及了解情緒失控的原因,到她讀懂人的情緒及試著正確地表達自己的情緒時,就會慢慢加入一個正面、協助改變的新角色。」

透過小朋友分享內心經歷,正視過去。

由此可見,我們一般欣賞的戲劇是集體創作,但戲劇治療可以是更私密的一對一治療,有情緒問題的患者一人分飾自己創作出來的數個角色,而每個角色又代表自己的某一種情緒面向,透過角色之間的互動,找出問題所在。那戲劇治療的費用又如何?大概是很多人關心的。林詠欣表示,根據治療師的經驗及資歷而收費不一,一個療程大致8至12節,每節約一小時,每節費用跨度為五百元至兩千元,林詠欣稱或許有患者擔憂治療費用,但現在逐漸有社區中心提供免費服務,可令未必能承擔費用的患者受惠。

所有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