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團舉辦工作坊 每人心中都有個瘋狂小丑

  • 邱敏儀
  • 邱敏儀、受訪者提供

戲劇治療既可以是一對一的情緒治療,也可以是集體的療程,為某一些特定群體或個人提升社交和溝通技巧。而本地知名形體和舞蹈創作劇團石頭公社,自2017年起已舉辦一系列藝術治療相關的工作坊,當中也包括戲劇治療,讓參加者以戲劇方式表達在生活上遇到的壓力和困難,並透過與其他參加者的討論及互動,共同尋找面對當前挑戰的方法。

在戲劇治療工作坊「我的小丑原型」中,用小丑探索自己的個性。

用工作坊讓受眾體驗戲劇治療

「大約在四年前左右,我們開始舉辦藝術治療工作坊,戲劇治療體驗工作坊是其中一個類別。」石頭公社團長莫倩婷表示,石頭公社作過去舉辦的工作坊是以表演技巧為主,也參與許多社區工作,主要包括藝術表達及藝術教育相關的工作。「後來我們就慢慢覺得,坊間也有不少藝術團體舉辦以表演技巧為主的工作坊,於是我們就想,是否可以做出一些不同的工作坊呢?而且,任何人都需要進修,舉辦這些我們少接觸的工作坊,一來可以refine自己張刀,二來可以介紹給澳門參與者。」

石頭公社曾舉辦「角色遊玩—角色理論戲劇治療體驗工作坊」、「在逆境中看見」、「我的小丑原型」等為主題的戲劇治療體驗,在戲劇治療師帶領下運用戲劇元素和劇場歷程,例如視覺藝術創作、角色扮演、說故事、即興創作、面譜或其他物品,以小組形式讓參加者表達及訴說自己的故事,釋放壓力,並合力商討應對方法。

莫倩婷指出,任何人也可參加戲劇治療體驗工作坊,不論是想接受治療或有意成為治療師,但她強調,目前的工程坊仍主要以認識和體驗為主,雖然也有治癒作用,但並非參加了就可以完全得到治療或成為治療師,工作坊只是提供多一種方法,讓更多人認識戲劇治療。

「治療始終是很專業的工作,若要成為戲劇治療師,必須修讀專屬學位及考取牌照。工作坊參與者多為社工、教師及劇場工作者,相信他們的工作也遇到不少帶小組或活動的情況,戲劇和藝術元素是十分好的工具,因為它不是上對下的單向溝通,而是互相分享,運用戲劇、肢體動作、引導學員主動表達,有助提升溝通技巧。」

石頭公社團長莫倩婷表示未來會引入更多工作坊讓群眾體驗。

用小丑探索自己的個性

過去舉辦的戲劇治療工作坊中,對於莫倩婷而言,印象最深刻是美國導師舉辦的「我的小丑原型」戲劇治療工作坊。小丑療法是戲劇治療的一種,每個人心裡都住著一個瘋狂的小丑,隨時都會跳出來吸一口氣,導師以即興創作、劇場遊戲及戲劇治療等技巧,引導學員穿梳不同部分的自己,即使是恐懼、脆弱、不為人知的一面,也可以幽默面對。「在工作坊的過程中,參加者會藉著個人的個性、行為舉止,發掘和創作屬於個人的小丑原型,了解如何讓內心的衝突呈現,從而得到理解及癒合。」

也許有人會質疑,看完一場電影、戲劇,或聽了一首動人的歌曲後大哭一場,從而釋放心中鬱結,也有療癒效果,那又何需戲劇治療?莫倩婷表示不一樣。「流眼淚的確是療癒的,看了一場演出或聽了一首歌後,會產生恐懼、快樂、哀傷、恐懼、生氣、愛的核心情緒,但這些是屬於情感投放,與治療或體驗工作坊不同,在治療或體驗工作坊當中,更多是自我表達,從中探索,最後覺察自己,起到與自己和解的治療作用,這是相對主動的。」

石頭公社舉辦的戲劇治療工作坊,吸引了不少社區工作者前來參與及體驗。
卓保榮表示在工作上,也會運用戲劇治療工作坊學到的技巧輔導學生。

九十後社工卓保榮,四年前曾參與過一次戲劇治療工作坊,他表示當時抱著進修及好奇的心態報讀,希望能夠把所學活用在工作上。「當時是一位來自台灣的戲劇治療師帶領我們,他透過肢體動作、遊戲、創作及戲劇表演,來引導我們表達及釋放情緒。」最初,卓保榮只是抱著學習的心態體驗,但活動期間,他分享自我,也透過體驗活動增強個人情緒或壓力的釋放與疏導能力。「並非一來就讓我們創作及演出,而是教導我們身體動作和情緒心理的關聯,例如開心,加上手舞足蹈的動作,會讓開心的情緒加倍。讓我明白到好多時候情緒表達,並非透過言語,肢體語言也能理解對方情緒。」

所有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