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志文,人稱「蟻俠」,是澳門罕有的昆蟲學者,他多次在澳門青洲山發現新昆蟲物種,包括澳門細蟻、澳門麥羅甲蟎及澳門青洲山大翼甲蟎。醉心昆蟲研究的他,原來也收藏了逾2,000種昆蟲標本,當中更有400多種採集自澳門。別看這些標本小小一個,這些可都是生態變化的最好記錄。
隨身携帶工具收集標本
梁志文從2015年8月開始收集昆蟲標本。當時他想研究澳門生態,卻無法接觸到昆蟲學者依思騰博士(Dr. Emmet R. Easton)約30年前任教澳門大學期間在澳門野生生態環境中所收集的昆蟲標本,為了解澳門生態多樣性,他便決定自己重新收集,目前已收集逾2,000種來自澳門、香港、日本、越南及泰國等地的昆蟲標本,當中有400多種來自澳門。「澳門目前現有記錄的昆蟲只有700多種而已,但我的收藏裡就有百幾種是未有記錄過的。其實我之前發表的只佔我收藏的一成多,很多也未研究完。」
醉心研究昆蟲的他,早把採集變成日常習慣,無論是日常生活,還是到外地交流旅行,他也會隨身帶著廿多個裝著酒精的小瓶,如遇到未曾見過的昆蟲,只要在合法且不影響當地環境的情況下,便會馬上收集。「像是之前在多倫多參加研討會,我在校園也找到十幾種螞蟻。其實我覺得對一個博物學家來說,你能給他去的地方,只要有時間他都想去了解。」
除了不同品種的昆蟲,作為「被螞蟻選中的男人」,梁志文也偏好收集來自不同地區的同種螞蟻,常用自己收集的昆蟲標本和別人交換螞蟻標本。「因為昆蟲是外溫動物,牠們隨著緯度和氣溫的變化而變化,通常愈靠近北邊的昆蟲的體型會愈細,愈靠近熱帶地方的會愈大,所以同一種蟲的分佈如果是很廣的話,我就可以透過了解牠們的體型來了解氣候變化。」
標本是生態變化的力證
昆蟲標本對科學研究來說意義重大,透過對比來自不同年代和地方的昆蟲體積及形態,便能透視生態環境的變遷。梁志文表示,根據資料,依思騰博士在九十年代時,曾在澳門收集過四、五十種水棲昆蟲,但他自己這五年內已做超過300次採集,卻只能收集約10種水棲昆蟲。他解釋指人類對山水的過度開發影響了生物多樣性。「山上本有不同位置可以蓄水,讓水棲昆蟲得以活動繁衍,但因為人很喜歡喝山水,便過度開發,譬如明明山的水源應要流三天才可以從最高點流至最低點,但人類就直接從最高點引流,讓山水不用一小時就流到最低點,導致山上減少了水源,沒有水溪讓水棲動物生活,生物多樣性自然減少。」
這些昆蟲標本體型雖小,但對人類的啟示卻無比之大。梁志文舉例指,去年就有台灣科學家透過對比過去40至50年的蛾類標本,證實氣候變暖令尺蛾的平均體型在過去數十年縮小了1.3%,「蛾類是一些鳥類的主食,試想如果全球生物體都變小的話,那麼大型生物,例如我們,就需要再多吃些東西來填飽肚子,那樣生態就會失衡。」梁志文補充指,這個研究首次以野外長期數據證實了氣候暖化會縮小生物體型,而這正得益於有科學家妥善保存了當地數十年前的尺蛾標本,「所以我真的很開心依思騰博士最後把標本留給澳門大學,這些標本可能會成為很重要的收藏。」
籲標本電子化作科普教具
自小鍾愛大自然的梁志文,深知實物資料能激起小朋友對自然的興趣,因此進行科普教育時,他所收藏的標本也會大派用場,「如果把學術結晶展示在小朋友眼前,他們便會更想了解大自然。雖然携帶過程中標本會耗損,可能搭車搖兩搖便會碎掉,是真的很可惜,但如果一個標本能令小朋友更珍惜自然,那牠的後代也可以更好吧。」
除此之外,梁志文認為未來政府部門及學術機構也應加快資料庫的電子化,讓館藏資料可以公開透明及容易存取。「譬如有中學生對澳門昆蟲標本有興趣,但要入紙申請,又要審查等足半年,期間在網上又搜不到相關資料,那即使有博物學家的心也做不到啦。現在澳門研究中心有把所有資料整理好後上傳到網絡,在網上就可以了解收藏,但市政署(註1)始終未做到。」
註1:澳門市政署的職責包括負責促進公民教育及監管研究澳門動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