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講師謝曉陽: 「有男友有狗,我的家不需要小孩」

  • 邱敏儀
  • 李倩如、受訪者提供

隨著社會發展,人們對婚姻訴求不一,以前結婚生仔天經地義,但現在結婚形式都變得可有可無。有人認為,沒有孩子,能夠過得更自由,伴侶之間的相處也更簡單。然而,沒有孩子,又是如何組建家庭呢?

活出自我價值  「世上有太多事情要做」       

七十後的謝曉陽,曾在法國攻讀哲學博士學位,後來在雜誌社做了七年記者及編輯,如今已在澳大教書多年。她自言本身性格使然,對傳統觀念持有懷疑態度,從來沒有考慮婚姻及生育。然而,從「沒有考慮」到「不需要」,當中也有階段式轉化。謝曉陽在澳門長大,大學時期遠赴台灣升學,並開始接觸許多世界議題,她意識到這個世界上有許多隱患,從而不斷了解和接觸,後來關注動物保育議題,親身參與及幫助動物。

「以前在台灣的時候,弱勢議題好多,我當時比較關注就是勞工及老人家的議題,我覺得這個社會上有太多事情要去做。」除了自身想法之外,謝曉陽身邊朋友與她相符,就算聚餐話題,也環繞關心社會議題為主。「其實我身邊朋友也不是有小朋友的家庭,真是物以類聚。出來聚餐只會傾大家關心的,自然就會疏遠小朋友家庭的問題。」

謝曉陽認為,人和動物之間的關係當中,人類更應該去尊重動物。

當聽到有人煩惱孩子升學、購買物品等等問題,她自言不願意多花時間在這些事情上,她更願意將時間、金錢、精力投放在關心的問題上。「生個小朋友出來,我想不到對誰有好處,我不生出來,不會對小朋友有壞處,因為他未出世,而對於我來講,我想像不到有甚麼好處,反而不好處更多。」

有人擔心有了孩子,全副精神將放在孩子身上,對此,謝曉陽認為:「最擔心被小朋友升學、未來規劃、教育等等客觀條件被限制,就會好麻煩。例如我現在比較支持環保、保育等議題,但我作為一名老師,也不敢擔保我的小朋友想法會否和我一樣,會不會愛惜動物?是否尊重環保?如果與我想法違背的話,我甚至會覺得是害了地球,害了其他動物。」

一對情侶四隻狗 「同其他家庭無分別」

傳統的傳宗接代觀念根深蒂固,婚姻及生育的價值觀,並非一人的事情,而是與伴侶溝通且達成共識,謝曉陽與伴侶已穩定交往十數年,在婚姻及生育上,二人想法一致,從一開始就達成共識。

即使沒有孩子的羈絆,他們組建的家庭與一般核心家庭相差無幾。現時謝曉陽的家庭成員包括她本人、伴侶及兩隻狗,原本一共四隻狗,但另外兩隻分別在三年前及上月因癌症離世。

除了家中的狗隻外,謝曉陽透過不同途徑去幫忙狗隻,當狗義工。

謝曉陽認為所謂「家庭」包含穩定居住空間,穩定家庭成員,互相關懷,互相體諒。她喚上月離世的狗仔為「阿妹」。「『阿妹』癌症有一年,大半年時間癱瘓,只能吃流質食物,我一天要煮五餐給牠吃,為了保持新鮮,每次都是重新預備材料、烹調,視她為小朋友一樣。如果我要返工照顧不暇,就由我男朋友照顧。我男朋友回來,每日就是拖地、收拾狗仔的便溺,然後才煮飯,視作家人一樣不離不棄,我認為這就是家庭。」

「一樣要煮飯、食飯、做家務、照顧狗仔,其實與普通家庭無任何分別。」或許沒有傳統家庭的繁文縟節,但對謝曉陽而言,這就是她與伴侶建構的家庭。選擇不生育,退休後生活得不到保障,應如何規劃?她表示更在乎是活在當下。「以前我好怕死,我覺得人死了之後所有東西都灰飛煙滅。但近年就不再懼怕,尤其是兩隻狗仔過世的時候,我就在牠們身邊。我現在覺得,過世之後,就可以和牠們見面。」

所有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