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最後的潮州冷糕

訪吳廷記第三代繼承人

  • 文、圖 歐陽德浩

「我38歲喇,父母都喺度做咗幾十年。」

從潮州遠渡到澳門,從手推車走上店鋪,

吳廷記在60多年間,

已傳至第三代繼承人吳志光。

在社會高速發展的洪流下,隨著老一輩的離開,租金物價的不斷上漲,

舊日的事物在我們的視線中漸漸流逝。

然而,吳廷記仍然屹立不倒,每日堅持製作「新鮮滾熱辣」的糕餅,

為街坊重拾昔日老澳門的味道

先把發酵的麵粉攪拌成糊狀,再倒進鐵鑊。待麵粉漿成形後取出,再撒上砂糖、芝麻和花生碎。切開大圓餅,對疊為半圓狀再切成三角形後,冷糕便宣告完成。

消失中的潮州冷糕

由於冷糕製作需時,街坊都站在店外等待完成的一刻。

「1947年左右開始由車仔檔做起,初初係阿爺由鄉下潮州落到嚟澳門,用手推車咁周圍推嚟賣。抽到小販牌之後就嚟到下環街,然後一路做,做到而家。」

吳廷記除了開店歷史悠久而馳名外,當中堅持手造的冷糕更是近年已消聲匿跡的傳統小吃。由於冷糕的製作工序複雜,已逐漸失傳,澳門現在只剩吳廷記一家。幾十年來,冬天賣紅豆餅和冷糕,夏天賣涼粉,吳廷記這樣輪流發售的方法一直延續至今天。

冷糕製作過程看似容易,原來吳志光亦要耗時五年時間方可學成。

吳廷記第三代傳人吳志光透露,冷糕製作看似簡單,其實暗藏奧妙,每一天的造法都略有不同。由於麵粉、砂糖等材料會出現變化,要把每一樣材料配合得天衣無縫,才可造出美味的冷糕。他更表示製作冷糕的鐵鑊已極為稀有,即使特意訂製,工匠也未必接單。「呢個鐵鑊係家傳之寶嚟,養大幾代人㗎喇。包括我老豆、我、重有我啲仔女。」

困難重重的守業路

紅豆餅為吳廷記另一特色小吃,吳志光指紅豆餅保留傳統製作方法,餅皮全由人手製成。

談及吳廷記日漸受旅客熟悉,吳志光卻認為經營多年生意雖然起伏不大,但相比往日的生意仍相距甚遠。由於下環過去曾是工廠區,人流比現在更暢旺,工人下班、學生下課後都會光顧購餅。因此吳廷記多年來的對象,始終如一為街坊小生意。「出名咗之後可能多啲遊客過嚟,但遊客唔係話長期都喺澳門囉,唔係好固定。」

吳志光不懼怕有一天,人們會捨棄傳統小食。原來先前他們一家曾在十月初五街等夜市及美食活動開設攤位,發現頗受市民歡迎。無奈吳廷記植根於下環,並非每個人也願意專程跑到平民老區,只為一嘗傳統小吃。始終澳門地方有限,外面遊客區如新馬路租金昂貴。家族小本經營的吳廷記,在人手、工具、資金各不足的情況下難以拓展。

除此以外,外面的美食也是吳廷記的挑戰之一。吳志光解釋如今雞蛋仔也有幾十種口味,難以競爭。冷糕卻不易創新,鐵鑊只得一個,而手只得一對。若然製作不同的口味將花費更長的時間,顧客等待的時間也會相應拉長。他坦言︰「如果改咗就唔係叫冷糕,就唔可以繼承返屋企入面嘅嘢。」

情懷不衰的吳廷記

雖然吳志光的父親近年已退下火線,但偶爾仍會回店鋪幫忙。

開業60多年,歷經三代人,究竟糕餅的味道有沒有改變過?作為製餅師傅,吳志光感受到材料的轉變,導致現在的糕餅質量確實存在差異。他指出以前的材料比現在優勝,並沒有多餘雜質,麵粉也更幼細。他舉豬油為例,以往的豬油是以炸豬肉的方式而成,不同於現在的豬油混合各種化學物質提煉出來,因此使用舊豬油的煎餅會更香,更鬆脆。可惜舊豬油已成為時代的眼淚,「而家啲餅爭咁陣豬油味,但呢啲嘢你係控制唔到,嗰樣嘢冇咗就係冇咗。」

「有人食,有人鍾意咪繼續做囉!」也許有人擔心在不久的將來,冷糕會步上其他傳統事物的夕陽舊路。可慶幸的是,冷糕短期內並不會消失。對吳志光而言,吳廷記是自己的祖業,只要有能力,他會維持下去。現時他繼承父業的時間不算長,仍未考慮將來傳承問題。對下一代他抱持尊重的態度,若子女不願學造冷糕也不會強逼,到時候冷糕、紅豆餅,只能踏上失傳的道路。

採訪期間提到將來的傳承問題時,吳志光的小兒子在旁一面稚氣地嚷︰「我想學呀。」

時光穿梭數十載,也許物是人非,但情懷不衰。「我哋都喺度做咗咁耐啦,做下一日,做下又一日咁。」吳志光淡淡地道。

所有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