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ice: Function _load_textdomain_just_in_time was called incorrectly. Translation loading for the wp-pagenavi domain was triggered too early. This is usually an indicator for some code in the plugin or theme running too early. Translations should be loaded at the init action or later. Please see Debugging in WordPress for more information. (This message was added in version 6.7.0.) in /var/www/wp-includes/functions.php on line 6114
探索生命和物件之間 澳門攝影藝術家黃霐雴 - NG Plus 新生代

探索生命和物件之間 澳門攝影藝術家黃霐雴

  • 邱敏儀
  • Bob Wong Photography

攝影藝術家黃霐雴時常留意都市中的平衡與失衡,特別對沒有生命的無機物和人類作為有機物之間的關係感興趣,其作品的重心是讓觀者看得見生命體和物件之間常被忽視的關係,並從影像中獲得隱藏的訊息,其探索的題材和風格,在澳門也較為新穎,令他別樹一格。黃霐雴的個人出版作品包括《白樣Dummy》、《黑色標本Dark Specimen》、《Brutal獸性》和《動物的形態》。現時從事當代藝術攝影和大專院校教育工作。

在英國與攝影結緣

澳門出生的黃霐雴,16歲獨自前往英國生活,因對廚藝感興趣,在預科開始修讀廚藝相關課程,按原計劃升讀廚房管理學系。但在大一學習時,才發現興趣與實際不符,當時又盛行Lomo菲林相機,他跟風購入了一部,時常逃學在街上攝影,藉此契機,他就與攝影結下不解之緣。在街上閒逛攝影的時光,他樂在其中,於是,思量再三,決定半路出家,隱瞞家人轉讀東倫敦大學修讀攝影藝術學士學位,他笑言:「對於家長來說,孩子修讀藝術類別都會比較擔心,因為行頭狹窄,那時班上讀攝影的亞洲人,也只有我一人。」

大學時期的黃霐雴,享受一人拿著相機走在街頭,周圍攝影。直到大二時,有幸拜訪英國最有影響力的攝影師之一David Hurn,席間David Hurn的一番話就如當頭棒喝,讓黃霐雴幡然醒悟。David Hurn詢問黃霐雴為了甚麼而拍攝,黃霐雴如實回答當下感受。「我說喜歡街頭攝影,沒想到他當下很生氣,認為一個修讀攝影專業的學生,如果沒有目的,在街上遊蕩亂拍一通,那與遊客無任何分別,他要我思考到底要用相機拍攝甚麼。」

自那之後,黃霐雴放棄使用業餘方式與攝影相處,他把過去拍攝的所有照片整理,花更多時間觀察周遭,弄清楚拍攝目的及對象,更專注於拍攝以及定立長期目標。他選擇完成攝影專業學位後,前往David Hurn在南威爾士大學創立的著名紀實攝影學院深造,繼續修讀紀實攝影碩士學位。畢業後,黃霐雴進入相片出品公司負責質量管理,直到2017年,即英國公投脫歐後翌年 ,他才決定返回澳門。

共生: 生命和無生命之間

黃霐雴熱衷於透過攝影對世界發問,思考物體之間的關係。從他的作品,能看見反復使用黑色背景作為底色,其作用是為了隔絕主體,使其更加突出。「這是我用來把主體從一切事物中分離出來、突出主體的手段。這樣你才會發現它是多麼的奇怪。」《白樣Dummy》攝影集攝於2016年,於2018年澳門出版,是黃霐雴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攝影項目,也是他取得碩士學位後,在英國布里斯托爾開啟的第一個攝影項目,主要拍攝酩酊大醉、吸食毒品,忘我而瘋狂的人群。2016年底,是黃霐雴在英國生活的第十年,他好奇英國人每周假期晚上的消遣,於是他走進了一間酒吧,跟他們提出希望拍攝酒吧內的人群的想法,並與其達成協議,他不收取酒吧的酬勞,但需要保留使用所有照片的權利,順理成章,他就開啟了這個長達半年的項目。

「不論是拍攝過程,還是後期編輯成書,這個項目都讓我很壓抑。」黃霐雴每個周末晚上待在酒吧,鏡頭對準酒吧裡狂歡的人群,他看到了他們在飲醉酒前後的巨大變化。「醉酒前的他們,可能是一名好爸爸、好妻子、好員工,但酒後的他們變得肆無忌憚,有些人會做出野獸或動物的動作,我就想這是否人類最原始,最渴求慾望的狀態。」他不停思考這眼前的人群是否人類最自然的狀態,他將這個部分拍攝下來,後製時抹去他們的面部特徵。「因為這並不重要,你不需要看到眼睛就能從他們的身體上感受到一種情緒或感覺,這就是身體語言。」

黃霐雴表示:「在拍攝過程中觀察到他們眼中的空洞,我唯一想到的是,他們彷彿是被幽靈附體的人偶。在那個狂歡的空間裡,作為旁觀者,我完全感受不到屬於人類的氣息,他們只是沒有五官的怪物,攝影師眼中的碰撞測試人偶。」

黃霐雴認為吊詭的是,五官被除去後,那些瘋狂又冰冷的感覺,反而更加明顯。「在拍攝過程中觀察到他們眼中的空洞,我唯一想到的是,他們仿彿是被幽靈附體的人偶。在那個狂歡的空間裡,作為旁觀者,我完全感受不到屬於人類的氣息,他們只是沒有五官的怪物,像是『碰撞測試人偶』。」

他認為在生命和無生命之間,是一種共生,而非明確的分界線。「是無生命的物件與人或有生命主體之間的聯繫。比如《白樣Dummy》的拍攝對象對我來說就像是活著的物件。這是一個完美示例,他們是生物,同時卻又像物件一樣。」

去年年初,在疫情爆發之際,澳門街上出現一種杳無人煙的狀況。黃霐雴走在街上,鏡頭對準了樹枝、有機物,有些似乎具有人類的形態。「這是一個關於『植物』的項目。那段時間整條街上只有自己與樹木,這些樹木很平常,若是往常並不會注意到。而那段時間無人修剪,枝葉肆意生長,這才是樹木本來的形態。但樹木又好像人一樣,要經過改造才能適應城市,因為枝條如果不剪掉,就會伸到馬路上。它們看起來就像人,和我們有著相同的元素,這也是我在思考植物與城市之間的關係。」

黃霐雴透露將出版植物相關的項目。

成立方言社推廣澳門多元攝影

2017年,旅居英國11年的黃霐雴,選擇返回澳門尋找機會。「英國脫歐,經濟轉差,當地的攝影展覽、節慶等預算都有所裁減,而且我拿著葡國護照,許多公司都不清楚是否能聘請我。」對於不明朗的前路,讓他心灰意冷,最終決定回澳。初回澳門,他主要從事當代藝術攝影和大專院校教育工作。「一路上是幸運的,剛好回來就遇上澳門理工招聘影像科講師,可以做回自己本行,能以自己有passion的東西工作。」

除了教育工作外,在2017年他與一班攝影好友成立攝影組織方言社,推動澳門攝影與外地交流。「其實『方言社』一早就有的,前身是facebook平台『澳門攝影情報社』,但我們想往外發展,例如與香港、台灣的攝影人作文化交流,如果延續使用『澳門攝影情報社』容易讓他人落下『澳門風景』的刻板印象,就決定易名,選用了一個較中性的名字。」

方言社是一個以澳門為基地的攝影團體與平台,透過舉辦各種形式的展覽、討論與活動,嘗試給予澳門攝影新的衝擊,探索攝影的無限可能性。「我們除了在網站上分享攝影學術的資訊,包括攝影師和攝影集的介紹外,亦會定期舉行不同題材的攝影座談會,吸引來自本地和世界各地的攝影師在澳門舉辦不同類型的展覽,希望在攝影文化上為這個題材單一化的小城提供更多的選擇。」方言社創辦人包括黃霐雴在內共有四人,每人負責的工作內容皆不相同,黃霐雴負責打印、相片管理及對外活動的部分,但因疫情關係,這兩年減少了許多與外地的活動。

面對未來,黃霐雴計劃一邊繼續創作,一邊推動本地攝影與外地交流。

黃霐雴談及過去方言社在選擇獨立出版攝影書籍時,他留意到一種狀況,就是有一些攝影師出版作品後,不太在乎銷售,事實上其作品卻潛力無限,這時候方言社就會主動詢問合作意向。黃霐雴表示作品出版後,很多時發行銷售無法跟上,其主要原因是澳門沒有藝術產業,「當作品出版後,沒有一個系統性的宣傳渠道,無法在販售的同時,增加該攝影師的知名度。」他舉出英國的例子:「在英國這方面很完善,譬如看中哪一本書,可以透過法律的途徑購入,供應商也能找到許多渠道。」

對於方言社的未來發展,黃霐雴表示終極目標是出版一本梳理澳門攝影歷史的脈絡。「例如澳葡時期的攝影展覽,當時沒有中文文獻,可能要到葡國才能找到相關資料,我們想把這些資料梳理,集結成書出版。」此外,黃霐雴希望把會址打造為一個開放性的小型圖書館,半自助式開放給澳門藝術創作者。他稱澳門甚少涉及關於攝影概念的書籍,多為攝影器材介紹或攝影技術交流,因此當創作者在做攝影創作遇到問題時,就能容易翻閱完整攝影作品,同時也可充當資料庫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