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ice: Function _load_textdomain_just_in_time was called incorrectly. Translation loading for the wp-pagenavi domain was triggered too early. This is usually an indicator for some code in the plugin or theme running too early. Translations should be loaded at the init action or later. Please see Debugging in WordPress for more information. (This message was added in version 6.7.0.) in /var/www/wp-includes/functions.php on line 6114
被螞蟻選中的男人 - NG Plus 新生代

被螞蟻選中的男人

「澳門蟻俠」梁志文

  • 歐陽德浩
  • 歐陽德浩、受訪者提供、(梁志文、Dr.Benoit Guenard)

澳門作為彈丸之地,是全球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之一。大家似乎從沒關注過我們的城市,存在著本地獨有的昆蟲,亦沒有想過保護昆蟲及其棲息地。梁志文是國立臺灣大學的昆蟲系碩士生。今年初,他與管納德博士、山根博士合力撰寫的論文,將發現的新物種命名為「澳門細蟻」(Leptanilla macauensis),刊登在國際螞蟻期刊。近月,他再次在青洲山發現了新物種「澳門麥羅甲蟎」(Meristolohmannia macaoensis)。繼2006年後,再次有新的昆蟲物種於本地發現。梁志文用身體力行告訴我們,澳門人也有值得自豪的物種!

澳門細蟻

青洲山藏珍稀細蟻

昆蟲的數量就像天上的繁星眾多,為甚麼梁志文鍾愛螞蟻研究呢?早在2015年,他於澳門疾病預防中心(CDC)調查蚊子時,他發現總有螞蟻在左近,因而萌生興趣。其後他在山上調查螞蟻的時候,不同的螞蟻經常在他的身邊出現,彷彿衝著他而來。他心想︰「做咩事呢?難道我是被螞蟻選擇的人?」

到了2017年2月,梁志文相約朋友往青洲山調查昆蟲多樣性,本來打算研究外來的入侵物種,卻意外發現了從未見過的金黃色螞蟻。牠的外形十分獨特,頭部沒有眼睛,外表光滑,身長只有1.1毫米。他認為澳門細蟻的發現值得讓人鼓舞,因為細蟻只會存在於成熟的森林,間接證明了青洲山還未到達無可挽救的地步,具備生態價值。

為了未來的科普教育,梁志文在調查昆蟲的同時,會沿路拍一些生態相片。

梁志文補充細蟻為古老的螞蟻種類,蟻后沒有翅膀,以爬行的方式遷移。青洲山過去曾為島嶼,生物學裡的「島嶼生物學效應」指出,島嶼的生物因地理隔離而獨立演化。因此以地蜈蚣為食的澳門細蟻,是無法遷移至其他環境,只能存活於青洲山的生態系統裡。現時青洲山下佈滿廢棄車場,山林也被人開闢破壞,澳門細蟻的生存備受威脅。他呼籲大眾應關注青洲山的保育︰「你叫細蟻爬水泥路出去是無可能!」

還昆蟲一個公道 不是所有也是害蟲

梁志文認為未來100%能發掘到新的昆蟲物種。據文獻記錄,澳門大約有500種昆蟲,加上生態攝影師的作品,他推測澳門存在著8,000幾種昆蟲。若在僅餘的森林消失殆盡前,未能充份理解到牠們,是讓人感到惋惜的事情。「唯獨澳門的昆蟲如此吸引我,我想研究牠們的韌性為何特別高。」

除了昆蟲研究外,梁志文的目標是培養一群公民科學家,讓年青一代對昆蟲抱有正確的觀念。他在採訪時,更指著旁邊的小朋友說︰ 「她們是一粒種子。」他期望年輕的公民小科學家,能宣揚正確觀念給更多人認識。昆蟲是生態系統的基石物種,失去牠們,生態也將會瓦解。他認為我們自小已認知錯誤,誤以為所有昆蟲都是有害而殘殺牠們,人與昆蟲其實可以和平共處。他建議學校可開辦一些課程或講座,並願意作為講師教導昆蟲的相關知識。

採訪當日,協助梁志文調查昆蟲的公民小科學家。

入侵物種的危害 可一發不可收拾

梁志文表示昆蟲學者會把蟻巢形容為「超級生物體」,若果入侵物種佔了15%,並攻擊其他本地物種,將有機會釀成生態滅絕,危害生物多樣性。當中他比較關注百大入侵物種名單之一的狂蟻和紅火蟻。狂蟻會把大部份生物,如鳥類、昆蟲殺死;而人類被紅火蟻叮咬後,可能會出現過敏反應,甚至死亡。不管為了保護生態,還是人身安全,入侵物種的危害應被重視。

此外,梁志文特別提到大潭山與機場相鄰。萬一紅火蟻隨著飛機,遷移至沒有紅火蟻的地方,例如日本,澳門可能會被這些國家拒絕運載貨物。他以台灣為例,之前入侵物種透過飛機到達日本後,日本政府自此加強了台灣貨物的審查,他認為這些問題不能繼續置之不理。他曾向政府反映過以上的疑慮,只獲得「收到」的回覆。

把螞蟻吸到瓶裡後,梁志文會把牠們挑出來製作標本,這個方法能完整保留昆蟲的DNA。
部分螞蟻會分泌蟻酸作防衛,聞螞蟻是為了更好地理解牠們。

時代裡唯一的例外 澳門罕見的昆蟲學者

根據科學調查,發表新物種平均需時22年。梁志文透露,澳門細蟻能以一年的時間成功發表,是「爆肝」得來的成果。他坦言科學家的壽命有限,畢業後離開學術機構,將無法繼續研究。在可見的將來,他預視自己會被社會、經濟的壓力消磨,又談何夢想呢?他自嘲地說︰「從前的科學家都是貴族,不需憂柴憂米。你叫一個住筷子基區的人只做研究,阿媽都會打死我啦!」

數年前,梁志文受港大實驗室資助儀器與物資,額外費用以高教辦的研究生獎學金支持。他提到社會上有聲音認為學生取得過多的資助,但這些資金確實助他繼續得以研究。有人跟他說︰「你可能是這個時代唯一的例外。」一直以來,澳門缺乏研究昆蟲的學者,梁志文是隔了20年後,澳門第三個研究昆蟲的人。因此他認為政府可能沒有足夠經驗,來幫助他這種個別的例子。「在澳門研究昆蟲,就像患上了末期癌症,如果沒有人支持會病死,我盡可能在有限的時間發光發熱。」

“You are full of passion and you are crazy. You love Macau.” 因梁志文對昆蟲充滿熱情,香港大學的管納德博士(Dr.Benoit Guenard),亦幫助他研究昆蟲(左圖)。其中一位幫助梁志文的學者,日本鹿兒島大學博物館的山根正氣博士(Dr. Seiki Yamane)(右圖)。

後記

吸瓶是由梁志文親手製作,費用為200元台幣。

在採訪的期間發生了一件有趣的小插曲,梁志文用於搜集昆蟲的吸瓶,被坐在一旁的公民小科學家弄壞。在記者追問下得知,由於經費所限,該吸瓶是他親手製造而成。外表構造簡單的吸瓶,原來在市場價值為50美元。他幽默地笑說︰「政府可唔可以買幾支畀我呀?」最後,他向大家承諾︰「我會做(研究)多幾年,但科學家都要食飯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