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畫為一個地方帶來的經濟效益和展示的文化實力,從來不能忽視,日本便是當中的表表者。近年來,東亞多國一直積極發展動漫文化,鄰埠的香港,早於20年前亦曾誕生《麥兜》本土作品,當年獲得多個國際大獎。澳門也有耳熟能詳的澳門本土動畫《半島師奶》,究竟澳門可否更上一層樓,推出更多屬於自己的代表動畫呢?隨著一隻帶橙紅色頸紋、名叫「何小涌」的紅耳龜出現,似乎又增添幾分可能性。
畢業作品登上大銀幕
植豆動畫和小龜角色何小涌的創作人岑健恆,自幼沉醉於日本動畫,他熱愛《寶可夢》(舊譯名為《寵物小精靈》)、《海賊王》、《千與千尋》等,並從熱愛萌生鑽研的念頭。惟澳門並無專門的動畫專業,他長大後便選擇到上海修讀動畫設計。
在大學課程中,岑健恆發現動畫的世界存在無盡的可能性,當時教授播放來自世界各地的獨立或實驗動畫,例如捷克便有動畫以食物、泥膠及動物內臟製作。他認為,動畫的自由度高,能以更多的形式呈現天馬行空的想法,不像真人電影或錄像受到局限。
岑健恆已畢業十年,目前任職多媒體設計,副業為動畫創作。對於大學畢業作品《荷官》、短篇動畫《龜巴士》,成功在澳門文化中心上映,他感到非常榮幸。回想當時的心情,他說:「自己的動畫作品在大銀幕上映,成班觀眾好安靜地觀看,自己在當中默默感受。」
學會接納不完美的自己
常言道:「藝術源於生活,亦高於生活。」作者往往透過生活的點點滴滴發掘題材,再加工成為作品,以表達其個人情感及價值觀。2016年《龜巴士》及其角色何小涌首度在大眾面前亮相,作品講述主角因患有「先天性缺殼綜合症」而受盡歧視,但無殼一身輕,反而在一次巴士意外中目睹龜殼的累贅,自此學會接納不完美的自己。
何小涌的誕生,其實源自岑健恆的個人經歷。岑健恆自言自身個性比較憂鬱,加上出於慚愧和懷緬,於是創作了何小涌,以紀念兒時因無知而養死的巴西紅耳龜。亦因居住在北區,結合鴨涌河的諧音,再賦予角色與自身相近的性格。
何小涌是一隻沒有龜殼的龜,後來用菠蘿包當作自己的龜殼,就像天生沒有社會規範的東西。「我設定小涌是沒有龜殼的,相信大家不多不少都有一些在意的東西,但都特登掩飾起來。小涌一開始也是,但透過一些經歷,開始不在意他人的眼光了。」
此外,龜的特質也自小吸引岑健恆。對於普遍人而言,提到龜也許想起耳熟能詳的〈龜兔賽跑〉故事,並會聯想到笨重、長壽、慢吞吞等形象。岑健恆便認為龜的感覺就像大智若愚,不受外界的干擾影響。他認為,現代人被灌輸講求高效的思想,質疑古代人又是否真的需要事事追求速度。
至於另一套動畫《荷官》,岑健恆則表示,當時希望以較少被關注的職業,作為大學的畢業動畫的題材。他認為,荷官的工作沉悶,每日千篇一律或會產生幻覺,希望透過動畫表達荷官表面在操控大局,事實上放大至社會層面,他們只是骰盅內其中一顆骰子。「雖然荷官操控賭局,但他亦在被操控。」
何小涌做出成績不被夢想綑綁
澳門不如美日韓擁有成熟的動畫工業,但岑健恆認為毋須加入動畫公司,脫離體系獨立創作,相比下反而更靈活。例如世界各地不少獨立動畫亦由創作者「一腳踢」完成。他表示自己抱有澳門人保守的心態,不願冒險走這條路,因此暫時未有打算開設工作室,仍希望保持業餘的身份。但他亦擔心被多年以來的創作風格、技術及標籤綑綁,認為須追回專業的水平。為宣傳及推廣動畫,岑健恆推出何小涌的周邊產品,卻意外深受澳門人歡迎,角色的成功亦吸引企業及機構合作,包括自來水公司、聖公會等。
其實2012年岑健恆剛從上海返澳,他如一般人一樣,謀求穩定的事業,曾考慮投考公務員。他慶幸當時未能成功加入,否則何小涌的角色,將從此被掩沒,再也不為人知。最後,貫徹佛系個性的他,有其一套想法:「龜不一定要揹龜殼,最近好多人話『做人冇夢想同鹹魚有咩分別』。我覺得做人不一定要有夢想,照顧好自己、做好本份,已經是一件好好的事情,其實不需要讓追夢綁死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