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彩畫家陳漪莉:用顏料與生活和環境對話

  • 邱敏儀
  • 邱敏儀、受訪者提供、澳門文化局

九十後畫家陳漪莉是近年活躍於澳門畫壇的新進畫家,其筆下的水彩景象優美,既有傳統文化風貌,也有活潑的現代性。近年,她積極嘗試不同的媒介創作,包括參與舞台設計及傳統紙扇創作等,嘗試尋求藝術與生活結合的更多可能性。去年,她在茨林圍的個人展覽大放異彩,為自己、為觀眾、為一個特定場域,繪下一道充滿生命力的風景。

陳漪莉是澳門青年畫家,擁有社會藝術水平考級水彩十級,最高水平的資格。

繪畫是一生的事業

談及與繪畫結緣,陳漪莉笑言可追溯至小學,當時在美術課堂上,她繪畫速度比別人快,又享受白紙在自己筆下呈現的色彩世界。於是,在心裡埋下藝術的種子,直到中學時期,遇到一生的伯樂——澳門名畫家姚豐。在姚豐的培養下,正式踏上繪畫的道路。

從小學接觸繪畫,中學拜師,許多人認為陳漪莉在大學理應修讀藝術相關學系,但她搖頭表示大學遠赴台灣,修讀社會學相關學系。「繪畫是我一生都會做的事情,不會因為修讀不同的學系而放棄。」她表示修讀社會學,反而可以透過不同角度了解社會階層,「藝術是需要多方面的思維去激發,對於一位藝術家來說,需要不同的視野,社會學其實是對我的發展很有幫助。」

茨林圍帶來繪畫突破

澳門建築的題材佔據陳漪莉畫作的大部分,她笑言原因有二,其一是師傅姚豐主要畫澳門建築,在耳濡目染下,就繼承師傅衣缽;其二是自身本就對澳門街道及建築有情意結,她表示大學在台灣讀書的時候,經常掛念在澳門的家人,就會繪畫澳門的景物,以解思鄉之情。「其實我有個瓶頸位,好多人都覺得我的畫作具有姚豐老師的風格,我在思考除了畫建築外,是否還有其他題材可嘗試?《茨林圍的生活哲學》就是一個答案。」

陳漪莉在導賞活動「茨林圍的生活哲學」講解自己的作品靈感來源及構思。

個人展覽《茨林圍的生活哲學》是陳漪莉的一個突破,現時澳門有約200多條以「圍」或「里」命名的街道,歷史悠久的茨林圍是其中之一。她表示該展覽是2021年文化傳播大使中,茨林圍的心靈導賞活動的自發性延伸,陳漪莉是其中一位大使,負責策劃茨林圍的心靈導賞活動其中一員。她希望透過畫作及藝術裝置,從作品中表達茨林圍帶給她的感覺,也歡迎創作者在創作中加入在地特色,為茨林圍增添活力。

為何會說這次展覽是一個突破?她笑言過往展覽都在一個展示空間內完成,但今次是一個環境展覽,有更多空間可以想像。陳漪莉在創作前,已經走訪過茨林圍數十遍。「陰天、雨天、晴天,白天、夜晚我都來這裡走過,想更深體驗茨林圍帶給我的感覺。」

從環境尋找創作新元素

這次的創作核心理念是「萬物皆有靈,草木亦有心」,陳漪莉憶述一次寫生過程中,偶遇兩位茨林圍的村民站在一棵樹下聊天,談論果樹的生長。「我記得他們說『真係特登種都無咁靚啊!』當時我就覺得這裡的村民很懂得欣賞大自然之美,他們懷著敬畏之心,包容之愛,珍惜面前的一草一木,欣賞的目光仿如一個濾鏡看出大自然的美。」所以,區內牆身貼繪畫作品將以此為題,製作了四幅紙本水彩。主題分別是哪吒誕、古樹、村民摘龍眼、鳥兒,各位可以透過畫穿透觀賞茨林圍。

除了畫作外,陳漪莉還利用棉線編織出與茨林圍息息相關的生活態度。《臘肉與樓梯》以綠色的棉線為破舊樓梯編織出梯級的輪廓,她表示,沿途經過鐵皮屋、黃皮樹,會見到居民懂得如何舊物重用。「我利用綠色棉線編織出的樓梯,以此表現大自然的柔和,綠色也同時表現茨林圍與自然的關係。」

是次活動的作品,將被收藏在茨林圍即將民間歷史館。談及讓畫作放回在茨林圍的原因,陳漪莉表示除了這個地方讓她感受到舊澳門老街坊的人情味,還有村長跟她說的成長故事。「村長的母親獨力養大幾個小孩,在村口賣豬腸粉同白粥維生,他覺得母親很偉大。雖然我未能出生在那個年代,但通過創作這次系列的過程,我仍能感受到當中的餘韻,也感同身受到母愛;這也是我認為最終作品是會回到茨林圍的原因。」

對於陳漪莉而言,現階段的她就像吸水海綿一樣,不斷吸收知識和進步。當談及未來計劃,陳漪莉期待跨領域合作,聯同文字工作者探討中國詩畫題材,加入創新元素以現代詩畫形式進行創作

陳漪莉希望有更多時間創作,未來將參加博覽會及與藝廊合作。

所有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