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文化系列講座:逆權的韓風

「流行文化的時空旅行」系列講座在剛剛的11月中,舉辦了第二場以「逆權韓流︰韓國電影與電視劇的社會介入」為題的講座。本刊邀請了香港著名的韓國文化學者,於香港中文大學全球研究課程任教的鍾樂偉助理講師,為講座內容作深入探討,主要分析南韓影視文化與政治的密切關係。

戰後︰電影受政權操控

今日的南韓影視為何能風靡全球?空穴來風,事必有因。韓流的冒起並不是突然,背後其實有著清晰的歷史脈搏。二戰後,韓國分裂成共產陣營的北韓,與西方陣營支持的南韓;同時導演普遍以寫實風格為主流,所以南韓的政治電影早於幾十年前已開始萌芽。

南韓的政治電影除了導演的推動外,也為政治服務。政府想借電影加強民眾的向心力,達到政治責任及意識形態教育。其後推行了「電影法」,內容包括控制國外電影的上映時間、限制電影的題材、設審查制度等,更認為優秀的電影要具備幾個元素︰反共產主義、具教育意義及文學電影。一系列由政府主導的控制導致60年代末南韓電影變得單調,民眾對電影感到厭倦。

80年代︰影視同步向上

直至80年代,隨著社會變得自由開放,壓抑多年的電影如雨後春筍,導演逐步嘗試不同的政治題材。此時南韓政府發現世界化的環境下,影視除了賺錢,也能推廣國家形象。於是為提升電影的質素,政府開放市場引入國外電影。雖然南韓電影因而一度崩潰,但在競爭下逐漸進步。

南韓的電視發展與電影相似,二戰後南韓的電視台受政府操控,電視劇集播放前一律受檢查。然而自1991年開放首條私人頻道,1995年開放有線頻道,連報紙也能加入電視行業後,南韓的電視競爭變得激烈。鍾樂偉作出小結︰「今日南韓影視嘅成功,有賴政府嘅抱負同埋胸襟。」

現今︰撕裂的南韓社會

發展至今天,南韓多部政治題材的電影取得成功,當中取材自「五一八光州事件」的電影最為常見,例如《花瓣》(1996)、《逆權司機》(2017)等。《逆權司機》更喚起了民眾再次關注事隔多年的光州事件。鐘樂偉指出《韓流怪嚇》(2006)是最成功的政治電影,由於駐韓美軍多年來發生過各種意外,讓南韓人對美國反感。電影藉著民眾反美的情緒,進一步推波助瀾,延伸至對美國示弱的無能政府表達不信任。自此,南韓電影已從當年為政治服務,變成批評政府的社會功能。

鍾樂偉笑言︰「某啲鄰近國家學南韓好鍾意抄,但明顯抄係有高低之分。」

據鍾樂偉統計,入場人次最高的100部南韓電影中,有34部可分為社會政治類電影,比例並不低。電視劇與電影相反,僅有12部能歸入政治類,並以私營電視台較多。也許為遷就家庭觀眾,電視劇一般不會採用嚴肅的題材。然而這不代表政治題材上只有電影獨領風騷,《沙漏》(1995)就是當中成功的電視劇。由於播出時全斗煥(詳見五一八光州事件)仍未判刑,民眾極度關注此事;同時《沙漏》勇於突破時代所限,敢於嘗試底線,引起社會的迴響。

然而鍾樂偉表示︰「政治類電影好容易變成二分法,好容易拍完之後變咗撕裂化。」原來南韓的政治可分為兩大力量,進步派與保守派。例如《逆權大狀》(2013)是偏進步派,借南韓已故前總統盧武鉉的背景,講述當年民眾爭取民主自由。年半後,另一部賣座電影《半世紀的諾言》(2015)是偏保守派,劇情上愛國主義濃厚,更被指是強化朴正熙(南韓第5至9任總統)的國家貢獻,淡化其獨裁統治的「樣版電影」。同一年代,兩部電影各自分庭抗禮,造成社會嚴重撕裂,兩批人為各自的價值觀互相責罵。

電影《逆權司機》講述「五一八光州事件」前夕,首爾的士司機載德國記者到光州的故事。(左)
電影《花瓣》也是以「五一八光州事件」為題材的悲劇。(中)
《韓流怪嚇》是科幻電影,講述美軍違例向漢江倒入大量變質甲醛,導致怪物誕生的故事。(右)

電影《逆權大狀》是以南韓已故前總統盧武鉉擔任律師的故事為原型。(上左)
電影《半世紀的諾言》歷史背景跨越半個世紀,講述男主為家庭奮鬥一生的故事。(上中)
電視劇《沙漏》以「五一八光州事件」為背景,講述三個不同背景的年輕人生活。(下)

五一八光州事件

發生於1980年5月18日至27日期間。地點在韓國南部的光州及全羅南道,當時該地市民自發要求民主的運動,掌握軍權的陸軍中將全斗煥下令武力鎮壓這次運動,最終造成大量平民和學生的死傷。

所有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