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劇社原身為培道中學的話劇組織,經多年默默耕耘後,在2008年註冊為非牟利藝術團體。近年,繼《匠木浮城》在澳門藝術節獲迴響,並在清平戲院演出後,夢劇社十周年重頭戲《黃金時代》,已於九月在國華戲院上演,更是戲院復修後首個演出。導演莫家豪希望透過《黃金時代》與觀眾一同探索,究竟何為澳門人?
國華上演屬偶然 觀眾抱獵奇心態進場
原來,在最初夢劇社的構想中,《黃金時代》的戲劇形式不是舞台劇,演出場地並非國華戲院。劇組打算共同創作互動體驗式的戲劇,戲劇片段會分佈在不同角落,觀眾能在空間裡自由遊走,因此場地需要多個房間才能滿足構想。可惜預定的場地無法申請,輾轉下更換成國華戲院。
莫家豪表示場地的改動,導致了表演形式和主題改變,因戲院的感覺與本來的構思存在差異。漸漸,《黃金時代》演變成現在大家看到的版本。他指出國華戲院的構造特別,需以另外的方式處理。例如為了讓觀眾的視線無遮掩去欣賞表演,舞台的空間分割成兩層,並抬高了舞台的高度。但是作出變動後,演員在每一層的活動空間將會減少,莫家豪只好嘗試往語言藝術的方向改變。
在舊式戲院上演舞台劇,莫家豪也注意到觀眾進場的心情,與過往確有不同。「嘩!國華開返喎。夢劇社?理得佢做咩,入來睇下先。」大家似乎對國華戲院感到好奇,抱著獵奇的心態進場。他甚至笑指,買票的觀眾可能不是為了觀看戲劇,而是為了看戲院長成甚麼樣子。除此以外,由於樓梯封閉不能使用,他看到觀眾必須排隊等待電梯的畫面,感覺新鮮。總結而言,他認為國華擁有舊式戲院的氛圍,是難得的場地。「空間、特質幾有強烈的個性,某程度上都幾難用。」
劇情安排跳脫 反思澳人身份認同
《黃金時代》的劇情主要可分為四個脈絡,從過去到未來的故事︰內地偷渡來澳、中澳異地的姊妹、在內地發展的澳門演出團體、印尼華僑移居澳門。有評論指出,《黃金時代》彷彿將四個獨立的短劇拼湊在一起,整體看上去難免像「大雜燴」。
莫家豪解釋這樣的安排是故意,期待透過組合不同的故事,提出一個更宏大的現象給觀眾思考。他更指出片段式拼湊的戲劇不罕見,若果長時間連續聚焦,觀眾會容易感到疲勞。反而對劇情作出跳脫的處理,能讓他們保持思考和專注。但是他承認劇情有點囉唆,以及部份內容過於冗長。
「有時做戲就像繪畫一幅畫,是個與觀眾一同探索的過程。」《黃金時代》的重中之重,在於回答澳門人的本位是甚麼。莫家豪觀察到許多身邊的朋友,父母都是偷渡來澳。為何以前的內地移民,會在短時間內被接受為澳門人,而現在的新移民卻無法接受,究竟當中的分別在哪?澳門的人口組成也非常多元,有內地移民、東南亞移民、土生葡人。「怎樣為之澳門人呢?(劇情)有點不斷地回應這些問題。」
印尼華僑移居澳門
未來劇組多接觸社區工作
夢劇社十週年後,莫家豪接下來有甚麼打算呢?他透露將來可能會把《黃金時代》的素材繼續發展,但會創作成另一齣戲劇。雖然有想過向外發展,參加澳門以外的藝術節,但是他表示最近創作的戲劇佈景較多,對場地有獨特的要求,未必適合巡演。近年來,夢劇社嘗試與社區相關的合作,例如進入學校演出、開班教導「老友記」等。他認為這些工作具有價值之餘,過程中能帶給劇組創作養份,擴闊視野,因此未來會計劃更多同類型的合作。
最後,談及戲劇這一個行業。莫家豪坦言在劇場工作,薪金與普遍生活的消費水平相比,是不達標。在澳門做戲不會飛黃騰達、名成利就。繼續留在劇場,是因為他熱愛戲劇,人生裡會想做好這一件事,渴望做到幾齣出色的作品。「好老土的想法,但真的喜歡戲劇這種形式,亦是我唯一會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