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障朋友投入職場: 最溫暖的一聲「歡迎光臨」

  • 文、 圖 歐陽德浩

在人口密集的澳門,超級市場就如某美式快餐店,「梗有一間在左近」。可是大家有沒有了解過,超市的店員除了新移民、東南亞裔勞工外,也可以是智障人士呢?

弱智人士家長協進會(家協會)轄下的虹光軒超級市場(虹光軒)位於黑沙環,提供了學習平台培訓殘障的學員,讓他們在培訓後順利踏進社會。我們當日未邁步進店,「歡迎光臨」之聲已此起彼落,身體的殘障似乎無阻學員的熱情。

學員余景暉是輕度智障人士,他對於將來的工作抱有信心,希望能從事飲食行業。

重點培訓殘疾人士 令澳門人改觀

為什麼超級市場名叫虹光軒?家協會總幹事廖秀華表示,家協會轄下許多設施是以「X光」來命名。虹光代表七色彩虹,他們希望生活並不是單一,能夠充滿不同的色彩,更帶有包容、共融、多元化等意義。她更驚喜地發現︰「原來虹光軒好受落,調查過很少超市使用這一個名字!」

學員的工作時間分為兩更:早上九點至黃昏六點,及早上十點半至晚上七點半。

最開始,他們想透過超市的形式轉成社會企業,然而澳門市場競爭激烈,於是他們修改超市的定位,重點是培訓殘疾人士。超市店員的工作牽涉到理貨、餐飲、送貨、收銀等技能,學員在虹光軒經過培訓後,就業成功率亦有所提高。如今開業四年,已有六十多名學員出外就業,擔任餐飲、園藝、超市、賭場等工作。

廖秀華指出,這些年的營運經驗告知他們,虹光軒除了經濟收益外,也有巨大的社會效益。雖然虹光軒不可能與其他大型超市競爭,但是培訓學員的定位,讓經濟與社會效益兩者共融。大眾漸漸明白到殘疾人士同樣具備理貨能力,能記得貨物的分類,也能把貨物安全送達目的地,達到讓澳門人對殘疾人士改觀的目的。

除此以外,家協會許多會員同樣聚集於北區,虹光軒的出現可支援這些有困難的家庭。例如拿著會員證購物享有折扣,為行動不便的會員提供送貨服務等,從而關顧到北區貧苦的家庭與家協會的會員。

虹光軒學員(圖左)、家協會總幹事廖秀華(圖中)及虹光軒主任何宏峰(圖右)。

開店籌備三年 一切從零學起

虹光軒主任何宏峰透露,他們自2011年起已開始籌備超市,直至2014年才得以啟業。因當時籌備的人員由社福人員、社工、職業治療師組成,對超市這類商業運作一竅不通。因此於籌備的三年間,百貨辦館業商會擔任他們的顧問提供專業意見;亦有同事前往超市實習,學習設計擺位等一系列超市營運方式。

虹光軒麻雀雖小,但五臟俱全。

在商業領域上人生路不熟,當時順利開業,他們依然感到擔心。因附近的超市競爭激烈,虹光軒的面積相較小型,貨品種類亦不夠豐富,如何吸引顧客光顧成為一大難題。況且,先天局限了貨倉的大小,無法以大量購入貨品的方法,來換取供應商降低價錢。幸好他們發現在其他超市入貨,相比供應商更為便宜。但是定價亦是另一個學問,定價太高會無人問津,定價太低則會蝕本。「所以我們做了調查,統計價錢的中間位,不怕客人買了第一次後就沒有下次。」

談到澳門最讓市民頭痛的租金,原來當年在尋找鋪位的時候,他們也遇到了麻煩。虹光軒的鋪位由政府提供資助,須符合社會服務設施的要求,例如樓底必須高2.6米,但是許多新建物業的樓底只有2.4米,為選址增加難度。數年前澳門樓市市道暢旺,當物色到合適的鋪位,待政府部門觀察後,鋪位已被其他人迅速租走。但天無絕人之路,家協會的監事碰巧認識現址的業主,幾經波折才誕生今天的虹光軒。

公平對待每一名殘疾人士

殘疾人士與常人不同,需要包容及公平的工作氛圍。「殘疾人士不論是肢體殘障,或是智力障礙,大家都有個共通點,想有一個『友善工作單』。」廖秀華據已就職的學員所言,他們最大的挫折感並非自身工作能力,而是工作環境存在歧視。雖然公司文化對殘疾人士的接納程度愈高,間接證明其社會責任度高。但是有些企業為配合政策或宣傳自身,而聘請殘疾人士,並沒有真正肯定與接納他們。「如果求其擺佢喺度,總之乜都唔使做喇。呢個係對佢哋一個傷害!」

經營了四年,因應市場價格調整,租金已上漲了百份之10以上。

即使肯定了殘疾人士的工作能力,大眾依然對殘疾人士,尤其是智障人士存在誤解,認為他們的情緒容易失控。其實在踏足社會前,他們已學習過如何解決情緒,也有外展社工的支援。同時作為殘疾人士身邊的同事,亦要明白如何跟他們相處。「其實我們給殘疾人士空間,只要分開了情景,他們便很快處理到情緒。」

虹光軒與學員並非僱用關係,因此會根據出席率及表現發放培訓津貼。

最後,何宏峰分享了最近發生的趣事。有一個客人離開超市時,學員如往常一樣叫著︰「歡迎下次光臨!」客人突然回頭問:「你講咩話?」學員續說︰
「歡迎下次光臨!」客人表示已經許久沒聽過這句話,感到倍感親切。

所有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