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苑 以幽默與堅毅抗強權

  • 文、圖 呂珠玲

立陶苑是波羅的海三國之一,我幼時只在奧運體操比賽中聽過。這個曾經被蘇聯和德國攻佔得死去活來的國家,培養出樂天知命的幽默感。由藝術家創立的「對岸共和國」宣揚活得美好的權利,十字架山成為對抗強權的象徵,就連國家公園也如一個夢幻版的沙漠。

維爾紐斯跟許多歐洲城市分別不大,但骨子裡卻令人莞爾。

立陶苑人的幽默感在首都維爾紐斯(Vilnius)可見一斑。

古建築屹立兩旁,英式巴士在車上行駛,維爾紐斯跟其他歐洲城市分別不大。直至我在老城區沿河邊走,看見馬路上一個巨型路牌,它既非行車指示也非方向標誌,而是告訴世人只要跨過石橋另一邊,你便進入另一個國家「對岸共和國」(Užupio Respublika),立陶苑語「Užupis」的意思是「河的對岸」。

一九九七年愚人節,一班藝術家和嬉皮士宣布該區成為獨立共和國,擁有自己的憲法、貨幣和國旗,現任總統是一位詩人、音樂家和電影導演。

對岸共和國 市長也支持

中央廣場樹立一支吹小號天使的雕塑,象徵藝術自由的復興。石牆釘上一個個金屬牌匾,居然是對岸共和國的41條憲法條文:「一隻狗有權去做狗」、「每個人都有犯錯的權利」。無稽的憲法翻譯成28種語言,今年將有韓文和亞美尼亞文,原來玩嘢也可以十分認真。

憲法的中文版本以繁體字翻譯而成。

其實這區在蘇聯佔領時代是販夫走卒的匿藏之處,等到立陶苑獨立後,一班藝術家將此地起死回生,如今成為遊客趨之若鶩的景點,連維爾紐斯市長也會出席「對岸共和國」的活動。

對岸共和國似乎對遙遠的西藏十分嚮往,河邊貼了西藏風景的照片,郵局對面掛著象徵西藏的雪山獅子旗。西藏廣場的圓塔鋪滿藏傳佛教地區常見的經繙,地上巨石以藏文刻上觀音心咒。有個年輕女子坐在草地彈結他,順便擺賣自家手作耳環。

十字架山 見證抗爭勇氣

但立陶苑人不單以幽默爭取自由,也以堅毅不屈的精神對抗強權。

過十萬個十字架在這兒竪立,提醒後人獨立得來不易。

十四世紀初,人們為紀念對抗俄國沙王的革命而在山頭插下第一個十字架。二戰後,蘇聯在立陶苑實施 了半個世紀的白色恐怖,立陶苑人對蘇聯共產黨恨之入骨,人人跑來插十字架,以示對抗強權之心不死,這十萬個十字架為這個地方贏來「十字架山」(Hill of Crosses)之名。

不管蘇聯軍隊移平山頭或以泥濘覆蓋山路,但立陶苑人絕不是省油的燈,總能一夜之間再插滿十字架。1989年,他們連同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近二百萬人,組成一條由香港到高雄般遠的人鏈,這場抗爭最終贏得獨立。

十字架山象徵對抗強權的決心,前任教宗前來參觀時十分感動,提議在山後建座小教堂。鬼斧神工的建築師以落地玻璃做透明窗子,讓教堂裡的十字架跟山頭的十字架遙遙相對,只盼所有神職人員都跟大眾對抗邪惡。

沙嘴踩單車

立陶苑另一個漂亮景點是西面的庫爾斯沙嘴(Curonian Spit)國家公園,這兒七成是松樹林,兩成半是沙丘,四周又給海水和潟湖包圍。我們踩單車攀登全島最高但只得67米的沙丘,放眼都是藍天白雲與碧波大海。

傳說叫Neringa的海獸創造了這一條像辮子般又長又窄的小島,以圍裙裡的細沙鋪成一個漁港。又窄又長的沙州一邊是滔滔大海,另一邊是平靜潟湖,我們一時穿梭在茂盛松林之中,一時陷在沙路之上。明明天氣報告說這天氣溫攝氏十七度,但艷陽照得我一身大汗。

後來島上的沙丘經歷風蝕、海蝕和人類破壞,愈變愈矮的沙丘甚至淹蓋了14個村莊。如今龐然的沙丘成為一級景點,只是隨着環境破壞愈變愈矮,大家小心翼翼爬上沙丘之上,好像忽然置身沙漠一樣,這就是立陶苑的獨特之處。

所有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