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的天堂 尚吉巴島

  • 呂珠玲
  • 呂珠玲

有些人以為非洲只得戰亂和饑荒,但這兒也有隱世天堂。東非國家坦桑尼亞小島尚吉巴(Zanzibar)擁有絕色陽光與海灘,是歐美富豪政要的度假勝地。島上還有充滿異國風情的小鎮、可歌可泣的奴隸歷史,見證這兒由人間地獄蛻變成非洲天堂的血淚過程。

島民信奉回教,女人都披着頭巾。

我遊過很多像仙景一樣的海灘景點,但臨海而建的連鎖酒店如築了城牆,將陽光與海灘私有化了,放眼只見到此一遊的旅客。但坦桑尼亞的尚吉巴島與別不同,島上不同海灘雖然也有連鎖酒店,但不容海灘遭酒店獨佔,因而令島上保持漁港風情。

島民以漁業為生,人人都愛惜自己的漁船。

尚吉巴島的面積如日本沖繩島般大,著名的海灘都在島的北面。早上正值潮退時候,海灘上布滿海藻,許多漁船擱在近岸,漁民趁機修理船舨。我邊走邊停邊玩海星,才發現海水愈退愈遠,我不經不覺走了一公里的路,只見魚兒擱淺,老老嫩嫩提起膠筒,走到水退邊緣撈魚。

島上海水清澈見底,海星靜靜等着潮漲。
人們趁潮退湧來,以撈捕擱淺的魚兒。

等到下午,我沿此路返回自己的酒店,走著走著才發現,怎麼今早沒見過這條路?難道我迷路了嗎?我轉頭看看,不是呀,沿海灘就只得這條路。原來這兒下午便潮漲,漲起的海水將今日的路都淹沒了,因此今早的漁民都消聲匿跡,早上的風情漁港轉眼變成碧波大海。

/「十六座」遊沙灘

尚吉巴島的海灘由早到晚的風景變化不停,當數日落西山時最熱鬧。下了班的島民走到海灘來,脫光衣服便跳進水裡消暑,兩個小孩故意翻筋斛讓我拍照。這兒的弄潮兒不分種族階級,白人遊客跟黑人小孩齊齊暢泳,黑白膚色和諧共處,叫人看得會心微笑。

尚吉巴島受印度文化影響,最突出的是放眼可見的木雕門窗。

尚吉巴島最令我窩心的是公共交通工具。富貴一點的遊客坐的士穿梭不同海灘,但平民百姓都坐名為Dalla-dalla的本地巴士,車頭掛了號碼,寫明目的地,卻會令一眾亞洲遊客捧腹大笑。有輛是日本山手縣消防車,車後掛個「危」字牌;有輛東京市校巴,車後有個兒童過路的標誌。

我忽然發現一輛香港十六座紅色小巴,窗上掛了「旺角陳新發中醫館」的廣告牌,我興奮無比而不斷拍照,路過的坦桑尼亞人看得出奇,我自豪回答:「這是香港的小巴!」原來亞洲人用殘用舊的車輛都賣到非洲去,這兒簡直是循環再用的天堂。在非洲看見「十六座」,就有種種莫名其妙的感動,好想坐車回家去。

在非洲巧遇香港小巴「十六座」,我忍不着捧腹大笑。

/探索石頭城

尚吉巴島的重鎮是位於南部的石頭城(Stone Town),九曲十三彎的石板小路旁都是古老大宅,牆上塗上鮮艷顏色,羊腸小巷間中有拱橋連接,時而有隧道相迎,窄巷出來之後又別有洞天。不過如此風情萬種的小鎮,難免給隨地垃圾和淤塞積水大煞風景。

石頭城近海的保壘由阿拉伯人興建,是島上著名景點。

明明屬非洲的尚吉巴島在印度洋之中,從前印度商旅從這兒入口非洲象牙和香料,後來這些商旅陸續遷居於此,帶來聞名於世的印度木雕藝術,令島上有許多古樸漂亮的木雕門窗。尚吉巴島也曾受阿拉伯酋長管治,因而有阿拉伯炮台和回教寺廟。島上也有英國人興建的東非第一所聖公會教堂,可謂世界文化大融爐。

這洞穴曾經困著許多奴隸,等到潮漲時便送往中東。

但尚吉巴島有道痛苦瘡疤,這兒曾是世界貿易中轉站,中東人不單從「坦」入口非洲象牙和香料,也入口非洲奴隸。英國人雖於19世紀廢除這兒的奴隸貿易,但許多人不理禁令,晚上把奴隸藏到海邊洞穴,等到潮退時把奴隸以船運到中東去。這個洞穴如今成了景點,漆黑潮濕,蝙蝠飛舞,真難想像當年黑奴屈身此處之苦。

從前的奴隸市場如今變成宣揚慈愛的教堂,曾經是人類煉獄的小島變成陽光與海灘的天堂,如果世界文明都像尚吉巴島般只往前走,你說多好。

所有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