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文學遇上世遺

澳門筆會曾在2017年主辦過「澳門文學」主題式散步,是澳門首次以「文學」為主角的導賞團。參見香港、台灣等地,「文學散步」的活動常有舉辦,形式多元,針對特定的路線設計,結合本地文學作品、本土歷史及社區文化,從而連結文學與城市之間的關係。

首個「澳門文學」主題式散步

這場文學散步,是澳門筆會30週年慶祝活動之一,全程由澳門作家及資深澳門文化遺產工作者黃文輝擔任導賞,帶領四地作家從媽閣廟啟程,沿途經過下環街巷、六屋圍光復里、太和石級、鄭家大屋、亞婆井前地、高樓街、聖老楞佐教堂、風順堂上街、聖若瑟修院聖堂、崗頂前地,最後到達何東圖書館。期間在鄭家大屋、亞婆井前地及聖若瑟修院聖堂前朗讀與景點相關的本土作品,包括《走在城市的皺褶》(湯梅笑)、《牌坊上的窺探》(懿靈)、《你們都知道我是誰》(李安樂 / Leonel Alves)、《這一次,我一個人來到這裡》(陸奧雷)、《古老的大屋》(阿德 / Jose Ferreira)、《名考,重寫一頁地方誌》、《混血兒》(韓牧)、《假如有一天》(卓瑪)、《沒有庇山耶的庇山耶街》(譚健鍬)等本澳中葡詩人的詩歌及散文作品。黃文輝表示:「選讀這些文學作品內容都是關於澳門街道、城市記憶以及文化身份。」

黃文輝認為認識澳門,首先要認識澳門歷史城區的價值,「澳門有好多東西無人認識,常說中西文化交融,究竟體現於什麼地方?其實就是體現於文物建築裡面。」

文學散步是衝擊固定想像的一種方法,透過散步,感受城市景觀變化、歷史變遷,提供作家一些機會,找到對自己觸動的東西,可能是一條街道,可能是一份人情味。因此對於設計路線的考量,黃文輝表示,當時的導賞對象為四地作家,所以他希望通過澳門歷史文物遺跡、舊區街道的介紹,讓他們深入認識澳門文化內涵。

澳門作家鄧曉炯憶述當時參與感想,他表示這次活動是在澳門地方、由澳門作家朗讀澳門的文學作品,活動營造的文學氛圍非常特別。「這次活動選讀的文學作品並非以對照形式選擇,而是以營造氛圍為主,讓參與者靜下心來聆聽澳門文學,感受當下氣氛。」譬如他在聖若瑟修院前地朗讀了澳門作家譚健鍬的作品《沒有庇山耶的庇山耶街》,「『庇山耶』是澳門一條街道的名稱,這條街名以一位生活在澳門的葡人作家命名。朗讀這些文學作品,讓我們在這個時空追憶過去,以澳門的文學作品,與澳門的街巷作一個氛圍情感的連結共鳴。」

四地作家一同來到鄭家大屋院內朗讀及聆聽澳門作品。

用文字加強地方記憶

走過歷史遺跡、舊區小巷,深度感受澳門的歷史文化社區魅力後,又如何連結文學與城市之間的關係?以此次文學散步為例,黃文輝事前選定了中葡以及本地作家的作品,並讓澳門作家朗誦與世遺景點相關的文學作品,切身處地感受文字寄情的力量,致使作家日後的寫作與地方記憶相互加強。「感受最深刻是活動嘗試讓我們的參與者以不同角度、眼光、方式重新去看街巷、社區,這片土地。或許同一個街角,平時匆匆忙忙返工,忽略了感受,但聆聽完文學作品的朗讀後,對於這個街角產生不一樣的記憶。」

鄧曉炯認為這是一個有趣且有意義的認識文學形式。「這次文學散步,令參與者切身感受『文學』與城市街巷、建築乃至社會、歷史的關係。『文學』的核心是『人學』,它一方面描繪城市的景觀變化、歷史變遷,另一方面也記錄下人心的跌宕起伏,可以說是讓文學不再『離地』,而與庶民的生活日常緊密聯繫起來。」

鄧曉炯認為這次文學散步,是一場人與城市的對話,透過一種輕鬆的方式認識文學,希望將來可以發展新的文學散步形式。

以生活結合文學,創作取自生活的四面八方,要認識一座城市,並非只能從書本認識,找條當地的文學散步路線,用腳走讀這座城市的文化,讓文學散步成為一種有趣的文化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