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藝治療 植物也是醫生

  • 邱敏儀
  • 邱敏儀、受訪者提供

植物有令人放鬆的效果,遊花園、森林浴,一直都是不少人放鬆身心的方法。而有系統地以植物作為媒介,一步一步以園藝、農務等活動令參與者的身體及心理產生療癒效益的,就要數於1973年由美國園藝治療協會確立的園藝治療方法及專業註冊制度。而這一套方法,終於在2018年由澳門首位註冊園藝治療師(經香港園藝治療協會認證)黃達洋引入澳門,並成立澳門園藝治療協會。

澳門園藝治療協會創會至今兩年間,以植物相關的活動接觸的服務對象包括聽障人士、戒毒者、發展障礙兒童、肢體障礙、認知障礙症及精神疾病等人士,應用範圍相當廣泛。園藝治療為輔助治療的一種,參與者一般經由其他專業治療服務的轉介。在參與園藝治療期間,個案可以是繼續接受著傳統醫學的治療,例如精神病患者在接受藥物治療期間亦可參與園藝治療。

黃達洋表示,創辦園藝治療協會後,許多社福機構都會主動了解,甚至邀請協會共同舉辦講座、工作坊,推廣園藝治療。

園藝治療適用對象廣泛

「我本身是職業治療師,做復康相關專業,主要接觸精神疾病對象的工作。在2011年聽聞園藝治療,自己也喜歡大自然,就開始修讀園藝治療的課程。」黃達洋說。他於2011年赴港修讀園藝治療課程,包含基礎、中、高、實務及應用班的理論實踐課程,理論實踐課程修畢後,再進行400小時實習才可取得資格。黃達洋分別在澳門、台灣及內地完成實習,於2014年取得註冊園藝治療師認證。

「園藝治療是以人為本,以植物作為介入的媒介,讓服務對象在身體、認知、社交及情緒等方面得到效益。」黃達洋說明園藝治療的服務對象廣泛,包含精神復康、認知障礙、濫用藥物及兒童發展都是適用對象。「但不是每一個對象都需要園藝治療,園藝治療師必須要先評估對象狀況和需要,再設計治療計劃。」先經過專業評估、分析,掌握所治療對象實際所需,繼而設計適合的園藝治療活動,如種植、花藝手工、治療性園景設計等,達到以目標為本的治療效益。黃達洋舉例,如長者手部活動能力欠佳,可透過運用播種、扦插等栽種技術訓練手部動作,或輔以改良式工具,讓長者能獨立從事相關活動,以達治療目標。

菩提長者綜合服務中心的天台是一個園藝治療種植基地,同時開放給園藝治療學員實習的地方。

澳門園藝治療剛起步

黃達洋談及現時園藝治療屬於輔助治療一種,雖未納入醫療體系,但在發展園藝治療成熟的地方,如美國、香港、台灣,已有園藝治療訓練課程及職業崗位。美國已有完善的園藝治療學士及碩士學位供選讀;香港及台灣也有社會服務機構以合約形式聘請園藝治療師。

在2014年,澳門科技大學持續教育學院與香港園藝治療協會合作,引入園藝治療課程,近年修讀園藝治療課程的學員數目持續增加,主要是在職社工、職業治療師、護士、教師等。黃達洋指出,學員修讀園藝治療課程,主要為工作輔助應用。「因課程引入及成立澳門園藝治療學會,的確在澳門有更多人知道園藝治療是怎麼一回事,但是至今,澳門只有兩名註冊園藝治療師。」而且,澳門仍未有提供園藝治療師全職或半職的工作崗位,一般是透過團體或機構的邀請提供服務。園藝治療的收費現沒有一定實數,而是按照導師費及材料費收費,導師費按服務時數來定價,材料費則看活動所訂的人數和內容來收取。在情況許可下,有些機構有治療津貼,可減輕服務使用者的經濟負擔。

他指出綜觀園藝治療發展已獲得不少機構和人士認識,但在澳門的應用層面和專業人員數目仍在剛起步階段,問題在於澳門不似鄰埠香港園藝治療發展成熟,儘管學習的人數增加,但許多人卻步於400小時的實習時數。「實習時數會影響好多同學會否繼續堅持落去,加上並非許多社福機構認識園藝治療,可開放實習的機構也不是很多。未來還有很多工作需要進行,包括註冊園藝治療師的培訓、實證研究、以及社服機構對園藝治療的應用等。」

台灣土地資源豐富,黃達洋在台灣實習時,能夠帶領小組戶外務農。

植物讓精神病患重獲新生

「植物是生命,園藝治療本質就是生命影響生命,當他們生命中遇上很大挫敗,就以生命協助建立生命。」黃達洋表示,園藝治療讓服務對象透過從種子到萌芽的茁壯過程,一同感受生命的歷程,從中建立自信,走出陰霾,重新投入社交生活。

精神病康復者阿華(化名),今年50多歲,年輕時因情緒及精神問題,十分害怕接觸旁人,將近30年沒有踏出家門。「以前我生病時,一直看醫生,也在家裡養病,躲在家裡睡覺不出門。(當時)情緒變化好大,好容易暴躁、發脾氣。」2014年,黃達洋接到阿華的求助個案後登門造訪,發現阿華家裡的露台擺滿植物,於是經過評估,決定使用園藝治療。黃達洋連續四個月定時登門討論種植技術,又贈送植物予以照顧,從而建立阿華的自信。他觀察到阿華對植物愈來愈有耐性,也會主動詢問有關植物的問題。

阿華接受園藝治療逾六年,現已重新建立社交生活。

「我以前精神不集中,經常不出門躲在家裡,(接受園藝治療後)現在就多了出門,心情也開心多了,以前經常不開心。」阿華接受園藝治療至今已逾六年,由植物開始打破隔閡,不但邁出家門,還經常到所屬服務機構參與園藝工作坊。問及阿華最喜歡哪類型盆栽,他直言:「最鐘意『白雪公主』,易打理,放在室內都可以養活。」阿華口中的「白雪公主」是萬年青的一種,黃達洋表示會選擇容易生長的植物,目的為了建立自信,提高成功感。

「因為病過來,腦(轉得)比較慢,樣樣都比人慢。」阿華的語速雖緩慢,但字字清晰,他表示疫情之前,每日都會回中心照顧盆栽。「會去中心照顧植物,搬下盆栽。在中心我們一起活動,一起交流種植,開心啊。」除了照顧中心的盆栽外,阿華還是中心的園藝隊成員,不時前往澳門的中、小學校幫忙照顧植物。「學校有一些植物種在天台上,需要人照顧,我們就去了。」

談及阿華的前後變化,黃達洋印象最深刻的是,眼見阿華把培植成功的微型盆栽贈送給其他老師。「他當時對那位老師說『這是我種的』,臉上多自信啊!」從害怕接觸人,到主動把自己親手培養的成果贈送給他人,這種轉變正是園藝治療帶來的效益。黃達洋希望將這種效益,讓更多需要的人群受惠。

園藝治療推廣講座。

可減緩腦退化

園藝治療亦應用於樂齡活動中,以非藥物療法協助長者放鬆身心。許多人在步入老齡時,身心的變化即使未至於出現巨大的毛病,但也會因歲月流逝而產生微妙的身心轉變,而且往往是向下滑。園藝治療除了對如腦退化疾病有延緩效果外,也有預防長者身心健康指數急轉直下的作用。菩提長者服務中心的庭院及天台搭建兩處園藝基地,87歲的曾素嫻是中心的居民,她自小在農村長大,植物伴隨她成長。談起栽種植物時滔滔不絕,而且越說越熟絡,如數家珍細數栽種過的盆栽。「我都是和『老友記』一起玩,一人一盆,有些種好就帶回房,有時就下來這裡(庭院)看看,淋下水。好多植物我都好喜歡,看著(植物)成長會好開心。」曾素嫻笑言栽種植物後心情愉悅,更是和中心的其他院友多了栽種盆栽的話題。

曾素嫻婆婆表示參加園藝治療後,心情愉快,也和院友增加了共同話題。

更多關於澳門園藝治療的資訊,可向澳門園藝治療協會查詢。

所有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