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媒介、免費內容、共享經濟

最近由於眼疾,天天被迫躲家裡,不方便讀書,CCTVB之類的電視節目又實在不能看,便只有上Youtube聽古典音樂度日。收聽古典音樂之餘,在這個影音(視頻)世界逛了兩個星期,才發覺平常為了教學研究,而致相對忽略的這個社交頻道,裡面提供的內容之廣泛深入,早已超越一般人的想像之外。

例如,像本人這種比較喜歡收看科學頻道的觀眾,2005年以前,在香港每個月付出248元去租九倉有線電視公司的節目。

不過,在收看「國家地理頻道」、「探索發現頻道」的節目時,最煩惱的就是時間不對,往往某些自己想收看的東西,像「愛因斯坦的晚年歲月」、「量子力學的幽靈」、「數字的故事」等等,當它們播放的時候,往往自己正在上課或上班,回到家裡想看重播時已是半夜,第二天早上又有事情要做,往往要被迫快快上床休息。

即使把節目錄影下來,不但有時會錄錯東西,即使錄影成功,錄影帶的畫面也往往質素欠佳,更不必說中間常常出現那些可惡的廣告(不是每個月都給了租金嗎?還要被迫看這些影音垃圾),真的是超無奈的。

於是,一旦決定以澳門為主要工作地點,本人便馬上停止訂閱九倉有線電視公司的節目,一來省錢,二來省事。

到了今天,Youtube上面提供的內容,只要你有一定的英文和漢語收聽水平(如果會收聽日文更好),和任何有線電視提供的內容相比,社交頻道根本是「以無限對無限,蚊髀對牛髀」,是甚麼時候和甚麼地點都可以收看收聽的,只要你有一個移動通訊裝備(手提電腦、平板電腦、智能手機等等),和一條相對穩定的約3M下載速度的寬頻網路,那就絕對可以收聽收看節目到你吐血為止。

在這個社交媒介、內容免費、共享經濟愈來愈普遍的世界,目前可以看到的是,再沒有太多的年輕世代,再會付錢去購買新聞資訊內容,除非這些新聞資訊內容對他來說非常有價值,真的令他甘心情願地去付錢。即使要看內容,也會是一個「主動的閱聽人」,而非過去般只是一個「被動的受眾」。

於是,廣告和金錢便慢慢地自傳統媒介撤走,令各個新聞資訊媒介嚴重失血,不管是大是小,陸績裁員減薪,像香港的「壹傳媒」集團一樣。

實體經濟,包括製造業、零售業、服務業,其實都在面對同樣的,由於電商經濟或共享經濟所帶來的嚴重衝擊和由此帶來的失業潮,更不必說未來必然興起的,具

「人工智慧」(AI)的「機械人」(Robot),對人類簡單(肉體)勞動力,的部份或全面取代。

澳門的新生代應該如何去面對這些挑戰呢?

譚SIR話齋
譚志強

法學博士,澳門葡籍華人,澳門史專家。現職新聞評論員/主持人,大學教師。著有《澳門主權問題始末》(1994)及學術論文二十多篇。

所有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