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吃碗上外太空

以前每次去台北,友人包子逸總會帶我去一些充滿碗碗碟碟的地方。那些都不是甚麼昂貴古董,而是「碗碗有瑕,各瑕不同」的民藝,在市場上用「銅板價」就買到;有些則是不能用錢買,只能用吃的才能欣賞到,原因是好些老店仍在用這些有幾十年歷史的東西。

對民藝愛好者來說,廉價陶瓷上的手繪花紋甚至是缺陷,都是反映一個時代的社會生活面貌的重要印記;而碗碗不同的圖案,又比機械生產更有靈魂。

包子逸的新作《小吃碗上外太空》,記錄的正是台灣「清輝窯」的前世今生。「清輝窯」成立於國民政府遷台不久,幾十年來生產的青花碗碟,成了幾代人的記憶,現在一些老字號小吃店如台北源芳刈包四神湯、基隆三沙灣麵線羹和台中馬家涼麵等仍可找到。

「清輝窯」到某一個時代就被機械大量生產的陶瓷取代,但它卻沒有完全消失,而是傳奇地變成航天科技生產商之一,由製作碗碟變成生產陶瓷過濾網和陶芯。然而,它最動人的故事,還是與台灣老派小別的牽連,翻閱本書的每一頁,也令我即使未能立刻飛往台灣,也有望梅止渴之效。

雜物誌
周逸

曾任《Lonely Planet》旅遊指南編輯,賣文為生逾十載。

所有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