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辯論

在崇尚儒家尊卑思想的中國文化中,親子辯論幾乎是不被容許的。《論語》談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辯論就不敬嗎?辯論講求風度和理性,其核心不是輸贏,而是聆聽對方,說明自己,如果彼此能做到和而不同,何以不敬?好像我和兒子小時候就睡前故事的內容經常辯論,我有我觀點,他有他態度,我從不嚴厲地強迫他認同我,因為要權力弱小的孩子表面認錯不難,但自此之後,要聽到真話便不容易。所以「和理非」的辯論是我們親子相處的主旋律,而我因此收穫一個有思想的孩子。

近日,我和15歲的兒子一起讀《莊子》,並開展一場有趣的辯論。我認為「相濡以沫」更幸福,而兒子則認為「相忘於江湖」更幸福。我說,在艱難中相互扶持,不是很有愛嗎?兒子卻說,如果放棄愛,彼此自由自在才是真幸福。然後我們由親情談起,我問他,如果媽媽不幸患病,你不回來救助嗎?他答,如果可以選擇,最好沒有人需要救助。我聽著呆了,沒想過孩子可以這樣理解。事後,我就他要轉校的事情寫下以下結語:無論如何,媽媽也會選擇和你相濡以沫,因為只要有愛,日子再艱難也美滿。願你也能「相忘於江湖」,在新的學習天地中自由放飛!

原來,在不同的情景中,我們的觀點各有優勢,誰說親子辯論不可以敬呢?

回望
羊豬老師

作家,母親的女兒,兒子的母親和學生的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