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第一

什麼大師?什麼是經典?「世界首演」、「全澳首創」都愈來愈難以理解了。自從《流行經典50強》播出後,連「流行」和「經典」都被消費得七七八八,很多不值一提,或水準一般流行能力有限的歌,只要是舊歌,又有舊人可唱,都一夜成為「流行經典」,那些沉沒多時的歌手,都突然「被慨嘆」︰「唉!紅唔起真可惜!」或者更常見的youtube式留言︰「以前的歌手真唱得,現在的冇得比。」只是好久不見而已,為什麼那麼感情用事?難道說穿了就是對現下生活有太多不滿?然而,那些舊歌還新的時候,大家到底有多留意過?只是「懷舊」又再代換成「流行」、「經典」。也許真的如某位「真.大師」所講,這是「再無經典的年代。」因為今天一切「經典」都成為戲謔的對象,曹禺的《雷雨》和斯坦尼斯拉夫基的《演員的自我修養》是被周星馳戲謔到復活的,而且戲謔版比原著更多人認識,當然「認識」和「懂」是不能混為一談的。

小時候,有位前輩跟我講︰「在澳門要成為第一好容易。」我當時以為他要勉勵我,告訴我人生目標就在不遠處。於是我也好像真的做了好多「澳門第一」,好像說,第一個讀大學時就出版戲劇刊物的人,第一個寫詩通知老師我要撓課去參加燭光晚會的人,第一個改編寂然小說做演出的人,第一個放棄兩萬五月薪政府工去當自由工作者的劇場人,第一個又寫《新生代》又做劇場的人……。情形就好似某天看報導說,某某人自稱自己是第一個獲邀進入某大型展覽的澳門歌手,而明明那就是一個公開展覽嘛。

在澳門可能每個人都可以數出自己的「澳門第一」,而澳門真是很多芝麻綠豆又未曾開發的領域,而且澳門有些人不太注重歷史,每每以為自己做的事特別前衛,做出來了就隨便加個「澳門首個XXX」之類,根本就不需要查證歷史上有否發生過,而且朋友粉絲也不管歷史,一直和應讚讚讚,認真就輸。有些事情,到底在澳門首次發生有什麼大不了?世界那麼大,每分每秒都是新陳代謝。

另外一些澳門人過份地擁有「謙虛」的美德,凡事都自我縮小,將外人無限放大,於是我們會發現澳門人很專師重道,而且佛門弟子眾多,但凡買了幾百塊錢船票、兩三千塊機票來澳門講學、上課的,我們都稱之為「大師」,於是很多很多的「大師班」、「大師講座」招搖過市,大眾便誤以為,啊,人家40歲出頭就成為「大師」了、「成佛」了,那些信眾們還會認為︰「你看,澳門的教育多麼不行!」然而,對於一把年紀,真的有創見,影響深遠的前輩們,沒有半點不敬嗎?

每一晚,澳門都會有很多齣「世界首演」、「澳門首創」的戲要上演,但它們大多都不會登上世界舞台,而且澳門街上,還是充塞了「澳門第一人」。

無實物練習
莫兆忠

劇場工作者,《劇場閱讀》季刊編輯,肚餓時去搵食,不吃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