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萬卷書,常常不如行萬里路

最近已經向台灣政府辦理退休,和本人同月同日出生,終於可以自由來往中國內地和港澳的老同學韋玉莉博士來訪澳門珠海,和她一起吃飯時,談起某些以前一起在台北市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讀書生活的某些老同學,有些早因癌症病逝,有些退休後到處遊山玩水,有些就發了大財,有些移民外國斷絕蹤影,有人(韓國瑜)則在最近成為台灣的超級紅人並當選高雄市長,各有各的際遇,各有各的精彩。

只不過以前大家都是風華正茂,現大家卻漸入初老,二十多年沒到澳門,由於澳門市容變化太大,韋博士就幾乎連大三巴在那裡,都搞不清楚了。

人的變動如此,物的變動也不會等人。

家中臥室窗口對開的,在拱北灣建造了九年有多的港珠澳(跨珠江口)大橋,也在最近正式通車了。

其實,這道大橋從1993年便已完成可行性研究,只不過被當時的港英政府布政司,後來被稱為「民主阿婆」的陳方安生硬生生「截糊」,才拖到2018年年底才通車。

時移勢易,由於珠江三角洲和全中國大陸的經濟已經高速發展到超越澳門並直追香港的地步,再加上中國內地資金泛濫,中國內地利用跨珠江口大橋向香港吸資引資的功能,早已成為過去式。

對澳門來說,每年旅客入境人次亦已達到3,600萬人次(2018)的誇張程度,1999年回歸之前幾年,由於治安不靖而引起的來澳旅客人次不足問題亦早已解決,故此,即使港珠澳大橋通車,在可見的未來,大家不必寄予厚望。

講起港珠澳大橋,便突然想起以前的澳門大學澳門研究中心副主任黃漢強,這位北京大學政治經濟系畢業的老新聞人,其實有一個觀點和本人是一樣的,就是澳門人一定要自立自強,否則的話,即使港珠澳大橋完成,不管中國大陸的人流物流資金流,都只會直接自香港經過港珠澳大橋流進珠三角洲西部地區,或者自珠江三角洲西部地區流到香港,不會流進澳門,在過門不入之下,對改善澳門經體質,促進澳門經濟多元化,一點都沒有幫助。

港珠澳大橋通車後一個多月的發展趨勢,的確證實了我們兩人以前的憂慮,故此,今天港珠澳大橋的通車,對澳門人來說,最多只為大家提供多一個來往香港的便捷選擇而已。不過,只要行得走得,不管年輕還是年老,大家都要趁著還走得動的時光,到處趴趴走,否則身體一個閃失,日後就那裡都不必去了。

讀萬卷書,常常不如行萬里路!

譚SIR話齋
譚志強

法學博士,澳門葡籍華人,澳門史專家。現職新聞評論員/主持人,大學教師。著有《澳門主權問題始末》(1994)及學術論文二十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