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裝的文化,頭盔的獨白

鐵十字勳章(電影Cross of Iron)公演於1977年,描寫第二次世界大戰德蘇戰場上,德軍部隊戰爭英雄史坦拿(Rolf Steiner)的故事,男主角由詹姆士柯本(James Coburn)飾演,故事敘述軍隊在爭奪英勇勳章的所屬權中,前線搬兵與官僚的勾心鬥角,探討德國戰敗的原因。劇中有句對白,一個下屬與詹姆士對話(片中
36:00):為何我們在這裏?因為有偉人說過:戰爭是文化擴張的一種手段。

對軍事用品有興趣是因為父親本身都有收藏軍事用品喜嗜,而我對軍事的興趣從小就有一份熱心。接觸電影鐵十字勳章大概是在初中二、三年級,片中戰鬥場面激烈,與一班熱愛軍用模型的好朋友,百看不厭。但沒想到這句說話更是一直藏在腦海中。

個人重新回到創作人的精神狀態,始於08年春。當時離開教務工作一職,便啟程前往甘肅省夏河,企圖重拾研究生時代的回憶情懷。短暫停留後在動身回家的同一天,拉薩爆發動亂,作為藏傳佛教第二大聖地夏河亦進入緊急狀態,公共汽車離開市區的時候,公路兩旁停泊著載滿軍人的卡車,回到澳門之後看到外國媒體報道見到夏河陷入警民對峙中,內心屈悶非常。多年來偏愛停留在這個山區小鎮,因為她對民族的多元性包容,除了藏傳佛教的聖地以外更居住了回族人和漢人,所以單純對羊肉的料理,三個民族、三個文化都能與你用同一種語言詳談廚藝,更莫過於生活點滴。

2010年,小兒出生。體會到我們的澳門家長,面對奶粉供應不足,學額不足,綠色戶外空間欠缺的現實,對比起童年那一套來自阿爾卑斯山的卡通,開始以飄零燕作為題材,探索何謂令人感動的完美童年。在繪畫過程中,加入舊化、出土及殘破的質感,企圖製作殘破的「負增長童年畫面」。

2012年起,在烏克蘭革命及其後的內戰中,重新思考北約與華約的磨擦,思考文化正在被軍事衝突推送著。這時候開始利用頭盔作為媒介。第一批展出的作品是以陶土製作的德軍頭盔,表面以唐三彩配色。當初單純以為三彩的外觀與軍用色調極為接近,提取當中的視覺元素,在互換中產生趣味,但是在成品製造出來以後,金屬的殺氣被手作的溫柔完全覆蓋。之後第二批展出的作品以相同製造手法,再加上拼貼,延續想像空間。

2015年,目睹溺斃的敘利亞小男孩照片,看到網絡上有藝術家將小男孩的「休息」位置,重新描繪在一個更美好的世界,心裏感動至極,開始繪製相關題材,把出售所得費用轉交聯合國難民事務處。同時與澳門藝術家霍凱盛在長期討論澳門在殖民地歷史中的位置,整合多年來一起構思的創作方案,開始以「來自西方的愛」來重新思考頭盔的意義,加上「戰爭是文化擴張的一種手段。」這想像,藍白色葡萄牙調的頭盔彩繪終於現形。

2016年頭,首次推出藍白色頭盔由「德軍頭盔配合碟古巴特」,得到不少收藏家與藝文機構注意,為了再次完整製作工藝,開始向本地古董收藏者查詢,收購起1970年代葡萄牙軍隊的頭盔。由於相信頭盔是葡萄牙政府主權移交後遺留於澳門的遺物,而且與當時澳門1966年123暴動所使用的型號一致。經細心思考後,決定以手繪康乃馨為圖案,原整覆蓋頭盔,淨化其中金屬的戾氣。

2016至17年,製作藍白康乃馨圖案頭盔。康乃馨在這次展覽中所代表的意義是什麼?康乃馨,除了是花卉名稱更是1974年葡萄牙軍隊不流血革命的象徵,而花朵本身本是母親節代表思念和尊敬。相信多方面的揉合,會令這些冷冷的鋼材,在澳門四百多年歷史中——釋懷。

很榮幸是次展覽得到全藝社的支持,以及澳門特區的文化局,得以順利展開。

本文作為2017年10月20日個人作品發表時所使用的宣傳品上

CK出土
黃家龍

本地創作人,廣州美術學院雕塑系學士、美術系基礎教學碩士。從事藝術創作、教學、咨詢及推廣活動。自稱為一個深情而爛口的男人。

所有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