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這時光 本土動畫《燈塔》

  • 邱敏儀
  • 邱敏儀、受訪者提供

近十多年來,小城高速發展,經濟騰飛,為澳門這座小城換上新面貌,而昔時的舊風景漸漸封存在照片及影像中。經濟發展後城市記憶的消失,這種似乎無可避免的衝突,讓人無奈又惋惜。有人以小城舊時光為藍本,將記憶保存在作品中,以自己的方式懷念曾經存在的美好。

動畫作品《燈塔》是李沛榮第一部個人作品,以澳門小城為藍本,故事講述主角Luke在夜幕低垂時登上了那個被遺棄的燈塔,並嘗試在塵封的機件中,重新亮起那段埋藏於玻璃幕牆下的記憶。《燈塔》畫風柔和溫暖,情緒節奏刻畫細膩,沒有文字對白的表現方式,跨越地域限制,獲得海內外觀眾的認同。至今,《燈塔》已入圍第56屆金馬獎最佳動畫短片、里斯本的「Monstra動畫節」、雅典「Animfest動畫節」及香港「IFVA獨立短片及影像媒體節」。

在夜幕低垂之時,主人公登上了那個被遺棄的燈塔,在塵封的機件中,重新亮起埋藏於玻璃幕牆下的記憶。

以動畫留住往日美好

李沛榮畢業於荷蘭烏特勒支藝術學院動畫碩士專業。他是一位跨領域藝術家,擅長通過插畫、動畫或投影藝術等媒介,結合創意及想像力,製作出富有美感及情感意涵的作品,講述與眾不同的視覺故事。

創作《燈塔》之前,李沛榮是一名全職設計師,曾在上海、荷蘭從事設計工作,於2014年回流澳門。他自言工作上多接觸的是商業作品,即使工作多年,也是為客戶服務,能真正表達自己想法的機會不多,因而想擁有屬於自己的作品。適逢遇上「2016原創動畫短片製作補助計劃」(下稱「短片計劃」),深知機會難得,便放手一試。「2016原創動畫短片製作補助計劃」收到22份申請短片資助,經過初選、複選等審核程序,最終選出五名最終獲選者,李沛榮正是其中一員。

「短片計劃」在2016年底接受申請,李沛榮當時腦海中已有《燈塔》的構想,在全職的工作中,抽空打磨劇本,耗時四個月完成,談及創作《燈塔》的契機,是源自他對澳門舊日懷念及兒時記憶,「以前燈塔的功用是導航,但現在澳門是一個完全發展的城市,已經不再使用。但現在每晚在運作,我覺得好得意。在小時候我的房間能夠直接看到燈塔,當時我聽老豆講,光可以直接打落大廈的外墻上,我覺得好神奇。但是今天,這個神奇的畫面已不再有了,但仍可以在高樓間看見燈塔的身影。我就想以燈塔為主角,在澳門這座城市中講一個故事。」

李沛榮表示只要有平台能夠讓他用影像講故事,就是一個很好的發揮。

思考城市發展得與失

動畫《燈塔》對於李沛榮而言,不僅是留住往日美好的記憶,同時更是思考城市化發展得與失,他感受到澳門在十多年間經歷了巨大的變化,尤其是這一代的人。「好多東西都在不知不覺間消失,隨著社會變化,表面上可能是老店鋪、舊建築的消失,但延伸是生活方式和價值觀。這主要是我的個人感受,但我知道這種感受,不會只有我一人。」

城市發展,許多事物被迫無奈改變,李沛榮憶述小時候住在大三巴一帶,與父親飯後,懷著喜悅心情到大炮台觀賞煙花。「但現在,我會避開這些地方。不僅大炮台,澳門旅遊景點都好擠迫。我覺得某程度上,是一種被迫的改變。」他認為澳門往日緩慢的節奏,以居民為主的生活模式已不復存在。

時代變遷,人事更迭,小時候與父親一同觀看燈塔的日子不復存在。

冀衝出澳門動畫界

留住美好的方式有很多,有人選擇用照片、影像,而李沛榮選擇動畫的原因很簡單,他直言動畫有無窮大的想象,而且能由一人自由操控。「不論電腦(繪製)也好、手繪也好,都可以自己操控得到。如果控制得好,有時候不需要語言就能講到想講的事,這是我覺得動畫最特別的地方。」

《燈塔》整個製作過程耗時一年多,當中不多不少也有點波折,最主要問題有兩方面,一為時間把控,二為人手不足。如上所述,李沛榮製作《燈塔》的時期,是一位全職設計師,只能在週末抽空製作,劇本打磨耗費四個月,時間把控超出預期;此外,他一人身兼多職,包括導演、編劇、場景合成、部分場景動畫,當中的角色動畫及音樂製作,大費周折才找到兩位動畫師一同協助。

人手不足是澳門動畫業界一直面對的問題,他認為現時澳門動畫行業始於起步階段,市場方面認受性不高,許多人對動畫認識仍停留在「卡通片」,在商業應用尚有一段距離。「澳門產業結構單一,如果這個城市有電影工業、娛樂產業的話,動畫的市場認受性會比較多。就算博企也只會用到少少motion graphics,但都是很開頭的階段。」對於動畫的未來出路,他表示不要把眼光放在澳門市場,「我覺得如果要繼續做落去,衝出澳門,是唯一的出路。」

李沛榮現在是獨立製作,未來將會嘗試短片、廣告、插畫等的工作。

所有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