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品在日常生活中並不陌生,隨著時代進步和社會發展,人們的審美能力有了較大程度提高,對印刷品的追求已不僅限於只把紙張列印出來,開始運用燙金、壓紋、裝幀技術等印刷工藝,追求高質素、色彩艷麗的印刷成品。
為了推廣這種能夠觸摸的魅力,三位九十後的年輕設計師趙淑瑩(Zoe)、鄭君浩(Moria)及劉曉熒(Helre)於2019年3月共同創辦「三點三工作室」,立志在澳門推廣印刷技術,也於去年7月舉辦了澳門首場「絲印印刷」工作坊,至今以不同主題共舉辦20場「絲印印刷」工作坊,吸引不少對印刷感興趣的群眾參與。
澳門印刷技術有限
三人分別在台灣及澳門修讀設計學系,對印刷的熱情可謂一拍即合,他們結識時間不長,於2018年共同修讀的三維設計工作坊認識,彼此投契的原因其實都源自同一感受:澳門的印刷別無他選。
Zoe及Moria在台灣修讀設計學系,畢業後回流澳門,他們發現澳門對印刷技術的概念相當落後。Zoe留台期間,留意到台灣有許多印刷相關的文創店舖。「在台灣,印刷已成為一種消遣方式,空閒時候可以自行前往提供印刷技術的店鋪,購買一罐油墨、一件T恤或一個布袋,就能手工製作或布料印製,甚至乎某些早餐店的招牌、包裝袋都是商家自行印刷。」
在台灣印刷已與文創結合,印刷技術能讓設計師天馬行空的想像落地,打造出精彩的文創產品。Moria舉例道:「例如用印刷技術可以讓紙張上的文字『生毛』,即摸上去有絨毛的質感,澳門現在的印刷技術做不到。」他認為如果印刷無法與創作結合,這會大大限制設計師的想像。
Helre自言一直在澳門生活,幸得在大三時期前往香港實習,接觸到香港地區的印刷技術,她表示雖然香港未能像台灣普及,但提供創作人的印刷空間及技術是遠勝澳門。「大學時期,有許多作品需要印刷,很想嘗試比較特別的印刷工藝,例如感溫油墨、燙金、打粒、特別顏色等等,都十分困難。除非去找大型印刷廠,但收費是1,000蚊一本書起跳,而且要做1,000本。」她表示無法負擔成本,許多時候只能選擇一般影印店印刷,能夠嘗試的效果極度有限。於是,憑藉對印刷工藝的熱情及澳門印刷的欠奉,他們共同成立工作室,在澳門推廣印刷工藝。
推廣傳統絲印美學
「印刷」是設計主體的實體化與延伸,即作品實體化。去年7月,他們舉辦了首場「絲印印刷」工作坊,他們選擇從「絲印印刷」入手推廣的原因為,「絲印印刷」是最傳統手工印刷的方式,也是手工印刷中比較簡單、容易操作,屬於入門級的手工印刷,所需材料簡單,只需要有網板、刮刀、顏料及承載物,在家裡也能動手進行。也可運用在不同媒材上,譬如玻璃、氣球、PVC膠。
正因為不受媒材所限,工作坊分別以筆記本、環保袋及年曆為主題,舉辦了將近20場工作坊。「筆記本工作坊主要教導學員裝幀書籍、手作筆記本及印刷書套;環保袋工作坊,就是手作環保袋,將自己設計的圖案印製在環保袋上,而且適逢政策『膠袋征稅』的推出,環保袋或會成為未來的風潮;年曆工作坊則是利用提供的幾何圖形,來一場『絲印』的體驗,也是最適合初學者。」
年曆工作坊是2020年首場「絲印體驗工作坊」,他們總結往年經驗,過去本來讓學員設計圖案、製版到印刷,一場工作坊共需時五小時,後來改成提供幾何圖案,從體驗入手,對象以親子樂為主;如有興趣可參與進階班,進階班則是設計圖案、製作網板,對象則以創作者為主。
除工作坊外,他們也會製作系列商品發售,以市集為單位,例如在去年11月的藝墟市集,他們與澳門文創手作品牌「文字雨」合作,以「師奶女神」為主題,設計了一系列街市潮流飾品,包括魚肉頭巾、水果耳環、紅白藍絲印保鮮環保袋等,有趣新穎的主題搭配澳門少有的印刷技術,在藝墟市集中,可謂相當亮眼。
打造印刷空間
去年年尾,「三點三工作室」已遷址澳門設計中心,擁有屬於自己的空間,免去租借場地的費用,舉辦工作坊的壓力減少,場次也相對增多。談起首場工作坊,他們笑言可謂一波三折。過去的工作室沒有空間,必須租借場地,因此舉辦工作坊必須有一定參與人數,才能成功舉辦。
Moria笑言其實第一次的工作坊是以失敗告終,三人的失落不在話下,但灰心過後,也要重整旗鼓找尋癥結,再調整策略。他們透露原本工作坊主打對象是學生群眾,由於工作坊沒有受資助,因為報名價錢並非特別便宜,後來他們調整策略,在廣告投放上轉移25歲至35歲的客群。調整策略後,漸漸有人報名,參與對象多數是從事設計業務、環保人士及對手作感興趣的族群。「現在就沒有這個問題了,有了空間,我們開放的時間段也多了,就算一個參與者都可以自己上來玩。」
目前主打「絲印工作坊」,未來即將陸續推出「孔板印刷工作坊」,「凸版印刷工作坊」,一步一步將印刷工藝在澳門推廣。最後,他們透露未來將會把工作室打造成一個開放空間,提供器具及環境供對印刷感興趣的群眾使用, 能夠隨時供人們使作品實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