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便利的都市生活中,有一樣東西平平無奇,卻隨處可見,就是自動販賣機。但最近在澳門的商場、停車場、甚至屋苑,我們都發現了一些頗特別的自動販賣機,賣的不是汽水零食,而是洗衣液,而且不是一樽一樽的賣,消費者必須自備膠樽,先在屏幕上選擇要購買多少毫升,再把樽放進機內,然後付費,販賣機就會送上你需要的份量,全程零包裝,零垃圾。
把「走瓶機」引入澳門
「以一公升的塑膠樽為單位,從2019年12月投放第一部機至今,我們估計為澳門省下了超過一萬個塑膠樽。」走瓶清潔用品有限公司營運經理胡志偉一句話,帶出走瓶機在源頭減廢的效益。胡志偉是引入走瓶機的團隊成員之一,
團隊共有三人,均從事洗衣相關業務,十分熟悉清潔用品的採購。2019年初,他們意識到環境問題有多嚴峻,加上政府即將推行「膠袋收費」,受之啟發,憑著團隊成員有清潔用品的知識,他們決定在澳門小試牛刀。
現時澳門市面上的走瓶機主要裸賣洗衣液、洗潔精、柔順劑及消毒藥水,他稱走瓶機的概念並非近年才有,在內地、台灣及澳洲等地區早已有走瓶機的存在,只是在港澳地區並無流行,於是他決定與有志人士一同創業,填補這一板塊的空白。澳門無相關項目可作參考,其他地區的走瓶機不宜直接搬用,在硬件及軟件上都需要改進。因此,為完善適合澳門本地文化和售賣方式的走瓶機,從概念、引入、改良到投產整個過程,胡志偉團隊花了將近一年時間才完成。
兩年前,當首部走瓶機由上海引入後,首先要改良的,就是外觀設計和功能。胡志偉表示,其他地區的走瓶機外觀設計老舊,不符合澳門地區的審美眼光,於是改成簡潔外觀的設計。此外,本來走瓶機只能販售一類產品,他們的第一代機就改裝成可販售兩種產品,現在第二代機已可販售四種產品,同時也配合電子消費計劃,從投幣販售改成電子支付。
別低估消費者接受裸買能力
走瓶機投放至今已逾一年半,根據後台數據顯示,用戶數量在不斷增長。「雖然自助裸買的形式比較新穎,但大部份市民還是願意嘗試這種新的購買方式。」他們從顧客得到正面回饋,亦擁有不少長期用戶。「相較其他地方,澳門算得上一個富裕的城市,保障人們生活的同時,有時間思考我們的環境。隨著文化水平提高,年輕一代更會關注身處的環境,關心環保的議題。」作為填補板塊空缺的開拓者,在澳門推廣裸賣自助機有一定挑戰,例如想投放的地點租金昂貴,難以負擔;他們也曾試過在商場投放多月,後因不符合商場定位,而遭撤離;也有供應商因他們訂購量不足而拒絕供貨。但他們積極面對,並持有信心,最後許多問題也迎刃而解。
澳門人有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胡志偉憶述,最初全澳只有一部機投放在氹仔花城商場,他在巡視機器時,常見到有熱心市民教導其他市民使用走瓶機。「我們在補給時和顧客聊天,才知道有的顧客特意從北區開車到氹仔買,一買就是20升。」也有消費者讓他們留下深刻的印象,那是一對八十後夫婦,帶著兩名年幼的女兒,站在走瓶機前,言傳身教,教導下一代如何愛護環境,從源頭減廢,減少製造垃圾。「源頭減廢比回收更重要,我們不像台灣、日本有完善的回收系統,我們與部分客人做過交流,有的發現即使用心分類後,但能夠回收的垃圾只有極少部分,這很讓人沮喪。」
目前,走瓶機在全澳共投放八個點,主要在人流量多的商場及加油站居多,也有一部走瓶機成功入駐屋苑。胡志偉表示,最理想的投放位置是貼近民區或人口密集的屋苑,這更可以拉近環保和市民的距離,但因租金關係,現時他們仍在想法設法解決問題。「如果可以入到社區,就可以連超級市場都不用去,下樓就能購買清潔用品。除了環保人士外,我們更想將源頭減廢的理念滲透普遍大眾,讓他們覺得環保不麻煩、也不昂貴。」
裸裝、裸買和裸賣運動
根據聯合國統計,全世界每年有超過800萬公噸的塑膠廢料進入海洋,面對如此龐大的「塑量」,多國已推廣「走塑」文化多年,減使用即棄膠袋和包裝。至2014年,德國人更發起全球首波「裸買」運動(shop naked),在德國開設了第一間無包裝的實體「裸賣店」,推動環保消費。除了德國外,其他國家也出現類似的概念商店,例如美國有商店在客人購物前提供容器秤重服務,在結帳測量商品重量時,扣掉容器重量,以此鼓勵客人重視環保。
「裸裝」產品不一定比傳統的包裝產品便宜,但在許多地方也無減消費者購買的意欲。英國一家專門研究消費模式轉變的機構Global Web Index的資料顯示,在全球,願意為環保產品支付更多費用的消費者數量從2011年的49%增長到2018年的57%。還有一個有趣例子,就是全球首間裸賣牙膏的美國公司Bite。牙膏被視為最難裸賣的產品之一,因此他們發明了藥丸狀的牙膏,方便顧客自攜容器購買。Bite牙膏絕不便宜,費用為30美元,供四個月使用;至2020年,其銷售額已比2019年增長了2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