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十月初五日街,舊式的建築、舊澳門才有的老行當,迎面而來就是一股濃厚的生活氣息。因鄰近內港一帶的碼頭,這裡曾是澳門最繁榮的一條街道,人流興旺,車水馬龍,見證了內港的繁華景象。但隨著城市重心往內轉移,商鋪或結業、或搬遷,老店數量碩果僅存。擁有80多年歷史的品芳餅家已傳承三代,見證這個老社區的多個春秋。
挖掘品牌故事 設計新舊共融
曾經,澳門七、八成的蓮蓉供應都出自品芳,除了做麵包、蓮蓉、唐餅,品芳也有各款餅食。但面對城市急速發展,不少地方特色店鋪的生存面臨嚴竣挑戰,品芳也不例外。澳門旅遊發展蓬勃,品芳現時雖然增加手信產品,但與大多老店面臨一樣的問題,就是包裝形象未能體現品牌的獨特性,而品牌設計是推動及保留地方特色店鋪的重要方式之一。
設計師何潤建在走訪舊區時發現這間「隱世」餅店,於是主動上門,與品芳第三代傳人陳帝棉洽談「社區文創專項資助計劃」的計劃。「以前經過都留意唔到,去到南屏雅敘都無留意到品芳,就算我去學校講座,問『有無人知道品芳這間餅家』,也不是那麼多人知道。我覺得店鋪有點歷史,就去敲門看看。然後和老闆聊天,他還以為我是香港旅客,我於是問他有無興趣參加這個計劃。」交談之下,何潤建發現陳帝棉是一個很開明的人,原來早在多年前,陳帝棉已想替品芳的店面改頭換面,只是當時自覺時機未合適,於是,藉此機會,二人合作開展品牌翻新之路。
在發掘及梳理品芳的歷史故事中,何潤建高興地指出,他們找到了一個與品芳共同成長且含有歷史意義的牌匾,以此作為新包裝的主要設計元素。這是一塊造工精緻的中秋月餅牌匾,是1936年開業時由當時的街坊送贈。「因為品芳的月餅做得很好,於是街坊就贈送了這個牌匾給店家,可謂見證了品芳的成長及用心造餅的經營精神。」因此,他以牌匾的造型為靈感,勾畫出牌匾的線條,圖形中心書上「品芳」二字,配以傳統花卉的圖案,取意「百世流芳」,新舊共融的設計展現了店鋪歷史元素與現代時尚美。
「以往經過十月初五街,只會覺得這裡是很傳統,還有經常水浸,其次就是電視劇《十月初五的月光》,僅此而已,彷彿是在城市發展過程中一條被遺棄的街道。」這是何潤建最初對十月初五日街的印象,隨著與品芳的合作,不多不少也會嘗試了解這個社區,漸漸地,他放慢腳步,發現這條街道生活氣息濃厚,沒有蜂擁而至的旅客,到處是搬貨落貨的工人,街坊三三兩兩聚在一起,有講有笑,是舊澳門獨有的味道。
他提及,十月初五日街過去曾受天鴿風災重創,有不少店鋪因此搬遷或結業,品芳卻經過重新翻新堅持下來。他認為品芳很有生命力。「品芳經歷天鴿後,選擇翻新店鋪,其實證明是想繼續做落去,而且開設了粉絲專頁,都是一種新嘗試,透過這次品牌包裝,除了重新梳理歷史及發掘品牌故事外,更重要是認同老店在社區中的價值,而非只是一間賣餅的店鋪。」
品牌翻新見果效
透過這次與品芳的合作,何潤建表示品牌設計並不只是把產品變得華麗,而是說出故事的設計才能讓人印象深刻。他提及現時消費模式改變,人們追求的不只是產品,還有產品的附加價值,如該產品延伸的品牌故事。「其實現在好多人喜歡一些含有人文氣息的包裝產品,以前他們(店家)不覺得這些重要,只覺得做好品質就好,但原來故事是可以變成購買的元素。」重新包裝,生意額也有明顯上升,增加了年輕人購買及送禮。
對於何潤建而言,這次合作對他最大的改變是,多了留意這些逐漸消逝的老店鋪,以及多走訪舊區。「我會行多了十月初五街,得閒返去坐一坐,買下餅,了解一下店家的近況。」何潤建自言這次品牌翻的項目與過去接觸的商業項目大有不同,過去的商業項目基於客戶提供的條框下設計,但品牌翻新這個項目是與店家建立長期關係,除了要接觸店家,聆聽及梳理他們的故事,還要幫助老店家的延續及發展,為舊區注入新活力。
一次他回去探訪品芳,就被陳先生帶著去見營地街市的鴻記老闆,也是洽談有關品牌翻新的計劃,讓他始料未及的是,原來品芳的品牌翻新,的確在舊區引起討論,也讓一些店鋪勇於嘗試新事物。
最後,問及文創之於社區的力量,他總結過去經驗,緩緩道:「可能就是梳理老店自身的故事脈絡,在舊區注入文化元素,讓旅客來消費,可以快速地了解店鋪的歷史及與社區之間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