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人流如鯽的荷蘭園相比,一街之隔的雀仔園街就保留了百年澳門的地道情懷,也是街坊經常覓食之處,是一帶生活氣息濃厚的舊區。位於雀仔園街市對面的一間糧油雜貨店——源棧號強記,經過的人都會駐足往內張望,在面積不大的店面裡,雖然沒有超市種類齊全的選擇,但也不是傳統雜貨店鋪的紊亂狹窄,相反是乾淨整齊的店面,以鵝黃色為基調的店內,陳列各式各樣的柴米油鹽醬醋。進店的一刻,就能聽見老闆的熱情招待。
不捨老店消失 親身上門找合作
源棧號強記是由設計師張嘉杰負責翻新的字號。張嘉杰的工作室在雀仔園街,經過多年對這個社區觀察,以及自身對傳統事物感興趣,有一天,他膽粗粗向源棧號強記提出品牌翻新的計劃。張嘉杰笑言:「是我主動找上他們的,一開始也是碰門釘,但我三番四次上門,也整理了一些設計方案給店家看,可能因為這樣被我打動到,就開展了合作。」
源棧號強記自八十年代紮根在雀仔園街,一家四口經營的糧油雜貨店鋪,現為第二代坤哥接手,這30多年間都未曾嘗試改變裝潢。張嘉杰表示,對於品牌形象,許多老店家未有概念,但站在年輕人角度,品牌形象是一門生意,是與別人接觸的第一印象。「再形象化一點,品牌就像人一樣,有不同個性,我希望可以藉著與店家接觸,了解他們的個性、歷史,設計出屬於他們獨有的形象。」
張嘉杰曾一度遠赴美國修讀平面設計,也在美國工作一段時間,直到2013年才回流澳門,再創立品牌公司。他從小就認為澳門是一處飽含特色的小城,這座小城既有老街巷弄的舊日記憶,也有南歐風情的西式教堂,交織著澳門特有的風貌。從美回澳後,他感受到澳門的變化,那就是記憶中的老店鋪愈來愈少。
「小時候我家附近有許多這種雜貨店,覺得這些店鋪就是既定的存在,但長大後,這些店鋪在無形中消失,回過神來,剩下的就只有幾間。」記得一次他走訪舊區,偶遇一間老舊的雜貨店鋪,下個月再去走訪,這間店鋪已結束營業,他唏噓道:「上個月還在賣貨品,下個月就結束營業。最近也行過新馬路,看到一些手寫舊招牌在清拆,但其實這些老店鋪、舊招牌、舊物,是能反映舊日居民的生活狀態,特別有價值。」在張嘉杰小時候的記憶中,糧油雜貨鋪滿街都是,但隨著時代推進,在當下大型連鎖超市林立的年代下,糧油雜貨鋪似乎也要淹沒在歷史的洪流裡。
文創入社區 激活老店新力量
他認為品牌翻新是一次讓老店鋪延續壽命的機會,在老店一成不變的營運模式下,出現新想法的衝擊,對於老店延續起積極作用。「之前聽坤哥成日講,『我哋呢啲夕陽行業,都係做得幾耐得幾耐』,他們30年來沒有試過裝修,日復一日,其實是好枯燥的工作。透過社區計劃品牌翻新,讓店家有新的衝擊,意會到過去一成不變的經營模式已行不通,需要有新的發展方向。」張嘉杰表示,糧油雜貨鋪就像藥材鋪一樣「照單執藥」,但只要有街坊進店,例如購買綠豆,店家就會熱情告知如何把綠豆湯煮得棉紗酥爛,於是,張嘉杰與店家有意結合他們的煮食技巧,未來將推出湯料包、糖水包等材料組合包。
經過翻新後,店鋪生意的確比以往有所提升,除了區內街坊外,也增加了年輕人購買。「不排除疫情影響,多了人在家煮食,但是只要去店鋪買食材,坤哥一家就會教你怎麼煮好食,他們全都是料理高手。」他認為這是超級市場無法獲得的互動及社區內的人情味。
張嘉杰感觸最深的一次是裝潢期間,原定在14日內完成,但因中途運輸延誤,導致完工延後數天。「坤哥就好心急,但他的心急不是因為無法做生意,而是因為街坊在等他們開鋪,好多街坊還在門口問幾時先開返。這件事其實很有趣,因為旁邊就是大型超市,但街坊寧願等。」張嘉杰也問過途經的街坊,為何旁邊是大型超市,但街坊寧願進去源棧號購買用品,街坊的直白回答彰顯店鋪與社區、街坊之間的感情聯繫。「街坊直說沒有什麼原因,好多時候,就是一句『買開有感情。』」
最後,張嘉杰回顧整個品牌翻新過程,他表示當文創力量進入社區,是激活老店的生命力,就像點燃了身在舊區的燈塔。「這間店鋪於坤哥一家而言,是養活了三代人的存在,他們認為不一定要做到大買賣才算成功,自己覺得舒服就是最合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