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澳門長大,我的思想、創作元素,是由澳門這個地方組成。」畫家黎雪穎的創作含有豐富澳門元素,憑藉方格狀的筆觸創作,使她取得不俗的成績。而在職業生涯伊始,黎雪穎毅然改變了繪畫的發展方向,由方格狀的筆觸轉變至運用濃重斑斕的色彩、線條與大色塊的組織。而今,這位年輕的藝術家,在這條藝術道路上自我突破,另闢蹊徑,尋找自由的靈魂。
油畫開啟藝術之路
藝術種類繁多,為何唯對油畫情有獨鍾?「我學美術最初就是接觸油畫,見到一個物體,我會好直接想到如何用油畫顏料去表達,如果換了其他媒材,我需要花費許多時間去研究,沒有油畫得心應手。」
黎雪穎談起最初接觸油畫,在中學時期的美術組,以興趣班形式作為課餘閒暇。她坦言並無心要走藝術這條路,與許多人一樣,認為藝術難「搵食」,也曾一度考慮選讀經濟學或市場學比較熱門的科目。但彷彿冥冥中註定,在2012年,考上了理工學院的視覺藝術課程油畫專業,從此走上藝術之路。
黎雪穎大學在讀期間,她的作品多以方格狀的筆觸創作,重塑城市的影像。是探討社會面貌的時代性,表達對社會變遷的觸覺,提醒文化瓦解及文化保育的關切,從而體現個人對城市的歸屬感。2014年,憑藉畫作《澳門大三巴》獲得第三屆「東方基金會藝術大獎」,作品並由東方基金會收藏,並於翌年前往葡萄牙里斯本舉行首次個人作品展。
拒絕藝術被商業綁架
獲獎無疑是為黎雪穎走藝術的路打下一支強心針,而當時似乎成型的「方格」風格,這種不完整結構筆觸大獲好評,也讓她獲得許多機會。2016年,是黎雪穎大學畢業的一年,她開展了全職藝術家生涯。這年間,大大小小的展覽、商業合作機會,讓她獲得不俗的成績,但同時,也讓她開始焦慮,她憶述道:「不斷創作同一類型的作品就會面臨一個問題,覺得自己的藝術被商業綁架。」
「方格」作品令黎雪穎獲得不少資源,卻令她不斷重複創作同一類型畫作。「別人可能很喜歡我的畫作,甚至從我的畫作中看到生命,我自己卻沒甚麼感覺,當作品差不多完成時,總感到欠缺甚麼,但我說不上到底欠缺了甚麼。每日就看著幅畫,這裡添一筆、那裡添一筆,我仍然不知道哪裡畫得不好。」更讓黎雪穎崩潰的是,她意識到創作上的瓶頸。「那段期間,方格甚至是在把我洗腦,我彷彿被方格控制住。」
「我好害怕別人說『黎雪穎的畫就是方格』。」黎雪穎認為風格是一把雙刃劍,藝術難於定義風格,風格可以代表該畫家的創作習慣,但同時也限制思維模式。她質疑過風格對於創作者來說是否真的重要,壓力也來自於若不再創作方格狀畫作,自己的藝術道路是否就止步不前。下一秒,她搖頭否認,並認為如果繼續創作同一類型的畫作,才真正看見藝術生涯的盡頭。「我是一個好勝的人,我不甘心我的藝術生涯就只能走到這裡。」
跳出小城 赴廣州求突破
「當時的作品,其實我是不滿意。所以我需要老師的指點,更需要學習知識。」意識問題所在,就算擁有不俗的成績,她仍然決定離開澳門。於2017年,負笈廣州美術學院進修碩士學位。碩士學位課程需修讀三年,這三年間,她探索、沉澱,在創作的過程中作出取捨,甚至鼓起勇氣改掉過去的慣用技巧,重新調整筆觸。
「以前作品的美流於表面,而現時的作品能有更多的解讀,更能表達我內心的情緒。」畢業作品《動物劇場》系列可謂是她對自己交出一份漂亮的答卷,作品主要探討自然界與人類的矛盾,從各種角度表達人類對大自然的依賴和反叛,利用蒙太奇創作手法,運用感性、濃重斑斕的色彩,線條與大色塊的組織,將「虛實」兩者關係置換,暗示和探討物種之間的聯繫與矛盾。三年前坐在畫作前缺失的答案,她似乎在《動物劇場》中尋得。「就是情緒,及情緒牽動的內心世界。我的作品不應該只有一種解讀。」
《動物劇場》並非一蹴而就的作品,而是經過三年的觀察、沉澱與自我對話,也包含著試圖對話當下的創作動機。「當我想表達自己的內心想法時,我就在想我到底在意甚麼。後來我會開始思考自己存在的價值。我們人類的存在佔領了空間,而人類的活動場所隨著我們的發現不停擴張,這種依賴心理連帶著佔有侵略性。我們生活在大自然,但同時入侵大自然,包括今次疫情,也是大自然的反抗。」
黎雪穎的創作隨心自然,沒有過多刻意安排,方格如是、動物劇場也如是。「我沒有刻意去想把動物作為主題,但當我畫牠們的時候,就像在畫自己,透過一隻動物去呈現自己的感受,可能是孤獨、失落,在畫面表達內心的情緒。」
《動物劇場》的畫作富含不少怪異場景及荒誕元素,她表示故事性不一定強烈,主要是牽動看客的情緒。「我覺得我的作品刻意有不同的解讀方式,不一定是我想表達,但起碼刻意引起他人探討。這種作品就相對長壽,不斷有新的解讀,彷彿賦予新的生命,這就是我想嘗試的方向。」她慢慢摸索出擅長的創作方式,沉澱了將會持續探索的主題,同時也得到指導老師的認同。「我的指導老師也對我說,這種創作風格更加貼合我本人,才是值得深挖及發展下去。」
不停畫、不斷求變
「創作好需要養分,可以說如果我沒有去廣州,我無可能畫到現在這些作品。」黎雪穎自言走出澳門才意識到自己的渺小,初到新環境,每日接觸的事物、想法、創作元素都極其新鮮,以致懷疑原本學習方法技巧是否適合自己。「以前我很依賴方格的創作,就算看到一個圓形我也會想怎麼用方格去表達。」根深蒂固的思維不易改變,自言好勝的她,深知不作出改變則會裹足不前,因而要改變,就必須要下苦功。
黎雪穎自言對自我要求很高,談及理念,她只有一句,就是「不停畫」,用作品說話,她相信量變會成質變。「我覺得做任何事要有成果一定要努力,起碼要達到一定數量,先可以從質量上達到改變,這幅畫不滿意,就下一幅繼續畫,日復一日,這樣就過了八年。」
黎雪穎分享仰慕已久的藝術家偶像——英國當代畫家尤恩·厄格羅(Euan Uglow),他影響黎雪穎至深。當談起尤恩·厄格羅的畫作,她便滔滔不絕。「他的畫面結構不複雜,筆觸、顏色都有好細微的變化,一幅畫是好耐看。」尤恩·厄格羅的作品,可以清楚看到測量痕跡的存在,量痕在畫面中起了支撐經緯的作用,有助他準確把握對象,確保建構形象的視覺真實性。「這些痕跡不是他刻意留下,而是融合了技藝,呈現在畫布上,自然而生成的一種習慣。這是我喜歡的創作方式,我以前不斷畫方格就似被控制,我希望能夠像他一樣,是習慣成為風格,而非符號成為風格。」
回顧這一路走下來的藝術生涯,黎雪穎沒有一刻後悔,也恰好契合她創作時的狀態:「我沒有刻意選擇這條路,也沒有堅持藝術這件事,但就好自然就一直做下去。」她深諳藝術生涯還有很遠的路要走,在她跳出舒適圈另闢蹊徑時,似乎已在心中有一張鮮明的藍圖,日積硅步,假以時日,能構築一片新天地。
黎雪穎小簡介
黎雪穎畢業於澳門理工學院藝術高等院校視覺藝術課程油畫專業,後赴廣州美術學院進修研究生學位。期間參與不同類型的藝術活動、展覽及比賽,當中包括參加「澳門視覺藝術年展」和「全澳書畫聯展」聯展,於2014年獲得第三屆「東方基金會藝術大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