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ice: Function _load_textdomain_just_in_time was called incorrectly. Translation loading for the wp-pagenavi domain was triggered too early. This is usually an indicator for some code in the plugin or theme running too early. Translations should be loaded at the init action or later. Please see Debugging in WordPress for more information. (This message was added in version 6.7.0.) in /var/www/wp-includes/functions.php on line 6114
把澳門拿在手上 「良佃」製建築模式 - NG Plus 新生代

把澳門拿在手上 「良佃」製建築模式

  • 邱敏儀
  • 邱敏儀、受訪者提供

「良田不如良佃」,土壤再肥沃,也不如精耕細作好。「良佃製作」立志成為以人才為本的文創產品平台,為市民提供親民及原創的澳門文創產品。創辦人之一勞健偉(Alan)認為澳門文創產品需要重新定義,在「良佃製作」簡介上,他寫下:「我們認為生活需要熱情,冀為有志青年提供額外選擇,令興趣擁有價值,令夢想重新定義。」

以產品輸出澳門文化

「良佃製作」成立於2019年11月,活躍於Facebook網絡平台,銷售途徑主要為網絡販售及店鋪寄賣。目前以「澳門文化模型」系列作為主打產品,至今推出的澳門建築模型已多達12款,未來將會加入木工藝方面的創作品。

Alan自言大學專業為歷史科系,研究澳門文化史長達七年,他希望能夠結合自身所學,對澳門社會作出貢獻,於是產生了「澳門文化模型」的概念。他留意到周邊國家如日本,不論中外,人們不多不少都對日本歷史有初步認識,在這個前提下,他觀察到其原因在於產品上的文化輸出。「在日本,都會在產品進行文化輸出,讓未研究過他們歷史,甚至讓討厭歷史的人,都多多少少知道他們的歷史文化。」

Alan表示最初的作品不是建築模型,是當鋪招牌。 此類小型產品主要推廣對象為旅客,當中包含說明書,介紹當鋪在澳門的文化歷史。

文化輸出對了解一個地方而言,是成效彰顯的方法。Alan思索許久,結合自身專業,發現能夠代表澳門的,就是澳門的建築物。「能代表澳門的,是澳門建築,甚至是社區建築,這種建築的文化對人們生活有甚麼影響。而且澳門建築有獨特性,價值大,加上澳門世遺都是以建築為主,我就想不如用建築模型來傳播澳門文化。」他從三方面解釋為何澳門建築具有獨特性,其一,在亞洲,澳門建築具有中西元素的混合,這種中西建築文化融合發展的「共生」模式背後,是極其龐大的歷史複雜背景;其二,澳門建築保存良好,過百年的建築轉角可見;其三,澳門歷史建築物的數量及密度極其之高。

歷史上兩個版本的關閘拱門模型。

在製作建築模型前,Alan會先參考建築在歷史上實際存在的模樣,調整比例,再將樣子復刻。以曾經製作過的建築模型「關閘拱門」為例,共有兩個版本,以時代劃分。一為回歸前的關閘拱門,以白色牆身為主,飾有葡國國徽;二為回歸後的關閘拱門,轉為黃色牆身,沒有葡國國徽。不管是現存還是已消失的建築物,只要在澳門存在過,Alan都希望以建築模型的形式保留。「這就是我們核心價值,以模型的方式,保留回憶和傳播歷史價值。」

場景模型是歷史載體

現時「良佃製作」的建築模型是以3D列印製作,製作一個模型所需的時間,最快能在兩周完成,當中包括搜集資料、畫圖、測試、上色及推出販售。在過去製作的所有建築模型中,Alan表示印象最深刻是「東望洋炮台」。與一般模型有別,「東望洋炮台」是以場景方式製作的模型,不止有建築物的本體,而是以實景製作,無論在模型任一角度觀賞,與實景皆有八成相似。「以日計算不準確,每日大約花費七至八小時製作,共耗時300小時。」Alan直言場景模型在澳門甚少,因為製作耗時長、功夫多、所需材料比一般建築物模型高出四倍,因而選擇製作場景模型的可謂少之又少。

在製作過程中,Alan笑言有不少意外發現,有七年澳門文化史研究背景的他,也接觸過澳門文化遺產的相關工作,相比他人,對文化遺產有更多認識。但他直言,在製作模型後,才發現未曾注意的細節。「以關閘拱門為例,起初可能只了解關閘拱門背後的歷史意義,但原來關閘拱門牆壁內也刻有文字,每段文字都記錄著歷史。」他表示搜集資料時,會刻意找尋所有資料,加深對這棟建建築物及其背後歷史的認知程度。

建築模型製作時長大約花費兩星期,現時Alan在Facebook平台以互動形式, 以投票決定下一個建築模型製作。

開創內需型的文創產品

對於文創商品,大眾總有一個刻板印象,認為文創只有旅客埋單。而「良佃製作」反其道而行之,他們的銷售對象主要為本地市民,主要銷售途徑在Facebook,以訂單模式進行販售。對於主要對象為澳門居民的原因,Alan笑言:「主要是澳門市民對澳門文創支持,我們能夠很自豪地說『Made in Macau』,是澳門人手製作的產品。另外就是澳門人對社會回憶的共鳴,將自己的回憶投放在產品上,所以提升產品的價值。」他表示澳門人對地標的鍾愛程度及共鳴程度極大,就算居住了十多年的本地人,也未必能說出街道名稱,反而對地標有深刻的印象。「就像紅街市,街道名未必能夠即時反應,但『紅街市』卻深入人心。」

對於文創作品只有旅客埋單的刻板印象,也是Alan想扭轉的概念。「良佃製作」接近九成銷售額均來自本地居民,在澳門文創圈子實屬罕見。他觀察到問題在於願意「埋單」的人,認為價值和金額不符合,這是核心問題。他直言:「文創只是一種商品,而不是商品打著文創的旗號,令到價格翻倍。」他舉例日本不會把文創產品稱為文創產品,只當成一種商品,例如環保袋就算加入插畫元素,一樣以普通環保袋價錢售出。「好多人覺得文創產品是標籤,而多了標籤就會令到商品價值上升。這是我希望改變的概念。」

Alan希望能把「良佃製作」打造成一個文創平台,提供服務給創作者,讓創作者的熱情轉化為價值,從而支撐生活。

要完成這個願景,道阻且長。他表示成立「良佃製作」是開始的第一步,他希望在創作作品之餘,可以打造文創平台,集結有夢想的年輕人,給年輕人多一個選擇機會。他無奈現時談及「良佃製作」,許多人的想法就是建築物模型。雖然平台體系尚未成熟,但在努力實現願景。「好多人覺得文創是一種業餘愛好的產品,我們想有一個方式,把這種熱情愛好,變成有價值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