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古樹見證城市變遷:城市要有大樹,不能只有樹苗!

  • 邱敏儀
  • 邱敏儀、受訪者提供

在城市中,樹木的主要功能為綠化,並承擔「空氣淨化機」的功能。如果是有點歷史的樹,它們更猶如一條由幾幢大廈組成的「屋邨」,為都市中的不同物種提供棲身地,並累積了城市逾百年來的故事。比如卓家村的十棵假菩提古樹,其樹齡可追溯至十九世紀,在氹仔的海邊成長,見證了百多年來海岸線的變遷和城市變化。澳門環保學生聯會會長陳俊明直言︰「如果這些古樹消失了,就變得不可挽回了。」

都市古木具重要生態意義

究竟何為城市中的樹木?陳俊明便作出明確的定義,就是具備調節城市質素的價值,包括淨化空氣、溫度調節、遮風擋雨、給動物棲息等方面。因此他強調,城市中的古樹絕非大家所想像的簡單,而是具有生態環境和歷史意義。
陳俊明指出,普通樹木和古樹的分別,就像都市中的大廈和屋邨,是兩種完全不同規模的生態和生命載體。他解釋,古樹長有巨大的樹冠,可吸引許多生物棲息;其樹根延伸至泥土的深層可調節養份,經百年的適應過程後,已成為整個都市環境中重要的一環。例如當古樹倒塌後將水土流失,依附它生存的動物,再無果實及樹葉可進食,亦會失去居所被迫搬遷。

古樹見證殖民時期歷史

陳俊明續指,在社會角色上,古樹見證逾百年來的民間故事,可謂城市年輪的一部份。他舉例指,白鴿巢過去曾被稱作「鳳凰山」,便因該地種有大量鳳凰木,現時已成為盤根於白鴿巢的古樹。不過翻查資料,鳳凰木並非澳門原生物種,來源自馬達拉斯加,其實背後亦於殖民地時期的歷史有關。
不論是討論得沸沸揚揚的卓家村十棵假菩提樹,抑或白鴿巢鳳凰木,均離不開十九世紀時澳葡政府的決策。陳俊明表示,由於英國管治香港並開埠後,令當時的澳門面臨激烈競爭,其中綠化程度不及香港,城市形象欠佳,因此葡萄牙便引進便宜且生長速度快的物種。
陳俊明亦指,當時從船上眺望澳門,一片荒涼,街道上沒有樹蔭,居民在烈日當空下只能曝曬,因此植樹目的主要為改善對外形象,而範圍則主要沿海邊及主要幹道植樹。而卓家村的假菩提樹群,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刻意種植的。

籲成立樹木師團隊照顧古樹

陳俊明表示,可惜澳門綠化僅限於十九世紀,其後一直再無進步,直至2005年,民間組織自發簽名運動及遞信,以致當時的民政總署(現更名市政署)於2008年,投入資源至古樹保育,更邀請香港嘉道理農場的專家培訓管理團隊。其後隨著民間關注度提升,當局亦舉辦古樹遊導賞團。
陳俊明陳認為,澳門樹木保護的根本問題在於政府資源錯配,著重於舉辦荷花展及花卉展,反而忽視澳門逾500棵古樹。他建議,當局需建立專業的樹木師團隊,專門負責醫治、修剪及管理,並實行問責制,每棵古樹由專人負責,日後才可得知是否涉及專業失當。「長者可以有長者卡,老樹有自己的專屬醫生,都好正常。」

街上只有樹苗絕非好事

保護古樹,從何入手?陳俊明建議對珍貴品種或具有歷史的樹木,甚至年約50歲的樹木,亦需加強保育。他認為,樹木相關的法例亦應與人類看齊,例如居民可報警阻止破壞樹木者,建議政府加強對市民的教育,提高保護樹木的意識。
「我們不去保護這些樹,那你永遠都不會見到澳門有古樹。買樹苗種植可能成本便宜過保養一棵樹,但樹木護理到底是看可持續性,還只是商業性質的綠化用途?如果死了再買一批,那我們永遠在街上見到的都只有樹苗。」
問及卓家村事件,陳俊明直言若真的要斬樹或移走樹木,「是無必要的破壞」,指涉事古樹正是氹仔填海前,於十九世紀的海邊主幹道旁種植,因此後人可透過位置推敲出當年的海岸線,故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他認為,當局可調整路線的走向,例如可善用附近的閒置用地,盡量避開古樹的位置。

所有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