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ice: Function _load_textdomain_just_in_time was called incorrectly. Translation loading for the wp-pagenavi domain was triggered too early. This is usually an indicator for some code in the plugin or theme running too early. Translations should be loaded at the init action or later. Please see Debugging in WordPress for more information. (This message was added in version 6.7.0.) in /var/www/wp-includes/functions.php on line 6114
澳門冇空間,北上求出路 - NG Plus 新生代 %

澳門冇空間,北上求出路

義合船廠第二代

  • 邱敏儀
  • 歐陽德浩

澳門三面臨海,漁業資源豐富,捕魚業在澳門古老經濟佔有重要地位。捕魚業的興旺,帶動了相關行業的發展。造船業正是相關行業中的一員,也與漁業的發展密不可分。澳門造船業曾有一段興旺的日子,在造船業全盛時期的規模,甚至可與同時期的三大工業神香、火柴及炮竹,與之較量。

但時至今日,這名譟一時的產業,已走向夕陽。隨著一家又一家船廠的倒閉,在澳門堅持到最後的義合船廠,於11年前北遷內地中山,由義合船廠第二代繼承人黃嘉偉,延續及革新傳統造船工藝。

世易時移 船廠一間跟一間倒閉

「我們是最後一間離開澳門的船廠。」黃嘉偉淡淡地道。義合船廠前身位於水上街市附近,後來受到原址一帶清拆的關係,於1964年,合夥搬遷至路環,從建廠至今,一路秉持造木船的傳統手工藝。但隨著經濟高速發展,旅遊博彩業的興起,令這類傳統工業的生存空間不斷縮小。

自千禧年後,因油價高企、人工飆升及木材昂貴等原因,導致造船訂單急速下降,行業生存空間變得狹窄,許多行家紛紛轉行,而讓義合船廠繼續造木船的原因是2007年一位顧客的堅持。「當時有一個客,堅持要澳門傳統工藝的木船,經過他的不斷遊說,我老豆就決定遷址到中山,一路經營至今。」

義合船廠見證造船業由盛轉衰,感歎時代變遷,更見傳統工藝的可貴。

船廠接棒人 一切由零開始

27歲的黃嘉偉,面對不論是造船工序、材料選購、文件處理的問題,始終從容不迫,對答如流。他表示原本對造船產業一竅不通,都是一點一點摸索出來。雖現時做得有板有眼,但黃嘉偉坦言接手家業從來不是他人生規劃中的一環。

事因父親球叔(義合船廠創立人)得病,他才「迫不得已」上內地,暫替父親看管廠房。在暫時接管廠房的期間,他邊看邊學,有日突然一個想法一閃而過。「我想到這些手藝快絕跡,而港澳造船只剩下我們,我想,這個工業仍是存有它的傳統意義及市場價值,這也是我想堅持的原因。」

其實黃嘉偉原本收到數間心頭好公司的橄欖枝,但因家業的傳承,而婉拒多間公司的好意。起初接手這類重型工業,黃嘉偉以「傷心」形容當時的心情,父親因病進院,他在毫無經驗之下擔起管理整個廠房的重任,他苦笑真的有苦自己知。「你空降落嚟,師傅鬼識你咩,佢哋點會畀面你呀。」

接手船廠三年的黃嘉偉,從開始被工人瞧不起的「公子哥」,到能夠溝通學習,逐漸上手,他坦言花費了不少功夫。「有次因文件問題導致資金流動出現問題,所有人打電話就係給我,就對住我發炮,真的好大壓力。我只能承諾盡力去解決,對他們說迫我都沒有用,迫走我更加沒有人去處理。」自此之後,他們之間找到了平衡點,減少摩擦,船廠運作也變得順利。待球叔出院後,黃嘉偉更是不恥下問,一來一往,對船廠的事務越來越上心。

造船不是為了錢

「造傳統木船究竟係咪好搵錢?就絕對唔係囉。」在被「搵快錢」氛圍籠罩的社會中,黃嘉偉意識到傳統造木船行業的生存空間越來越狹窄。若在內地造鐵船,中國政府是有金額補貼,木船則沒有;其次響應環保問題,許多木材禁止進口。結合種種原因,他力求作出改變,計劃並實施將船廠轉型及發掘潛在市場價值。

黃嘉偉指出澳門的海上旅遊缺乏發展,但他認為澳門是有條件發展此項旅遊領域,只是欠缺一個主導人。「香港維多利亞港隻『張保仔號』、『大張保號』,都係我哋船廠造嘅,人哋都出晒名。」

造船期間,黃嘉偉與造船師傅有講有笑。

保育船廠 政府沒有下文

談到政府對路環荔枝碗的保育,去年12月,行政會完成討論《評定荔枝碗船廠片區為場所並設定其緩衝區》行政法規草案。黃嘉偉自言,「目前沿路多間舊船廠被鐵閘攔住。政府講咗咁耐保育,但裡面好似垃圾崗一樣,無清理,雖然完成方案,但實際保育仍未實行,我哋難以奢望太多。」

他曾在去年向政府遞交計畫書,希望能將船廠遷回澳門,轉型成一個結合船廠及博物館的地點,他認為若要推廣造船的話,不能很死板地講歷史,應結合文創產業、旅遊業及零售業,這也是義合船廠的未來發展方向。

「我向政府提議過,可不可以修繕路環船廠,做一個能夠互動的博物館。」其概念為從根本認識造船的製作,當接到訂單,便向市民公佈製作「龍骨」時間,供民眾參觀。「收到政府回應就是概念很好,但就無下文。無話無力唔無力,靠自己喇。」

保存造船歷史味道

黃嘉偉感恩自己能接觸傳統造船行業,他笑言整個人就似感染了藝術文化氣息。「造隻船就好似整件藝術品出來,不漂亮的話,大家不會喜歡。」

造船業見證了澳門的歷史,許多人為此付出努力。時至今日,造船的傳統工藝面臨被遺忘的命運,但在時間的洪流中,仍有人為傳統造船業堅持,一路守護,一路揚帆啟航。

後記:

採訪當日,記者跟車隨行到內地的船廠參觀,來回需費時兩個多小時。在黃嘉偉下車買東西期間,記者悄悄詢問後座的球叔,對於兒子繼承家業是否很欣慰,球叔笑了笑道:「阿偉肯做呢行,我係好開心。呢啲傳統嘢,無咗就係無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