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印記 黎巴嫩

  • 呂珠玲
  • 呂珠玲

不是所有回教徒都是恐怖主義分子,也不是整個中東都是回教國家。黎巴嫩被譽為「中東巴黎」,不單清真寺和教堂共存,還有保存完好的古羅馬建築。

今天黎巴嫩終可暫停持續已久的內戰,以昔日光輝歷史吸引遊客,提醒世人中東曾經是世界文明的發源地。

貝特丁宮建築超過十年,外貌美侖美奐。

我朝思夢想去黎巴嫩,源於五年前的一件憾事。那次我辭職去中東旅行,遊完伊朗、以色列和約旦之後,只要跨過邊境便到敍利亞,再跨過去便到黎巴嫩。那時敍利亞內戰剛爆發,我想不如等到和平才去,誰知戰事愈演愈烈,一片樂土只餘頹垣敗瓦。

世上再無令人神往的敍利亞,但我還有機會欣賞仍然安好的黎巴嫩。我買好機票,才曉得多國政府將黎巴嫩列為紅色旅遊警示地區,我思前想後決定:去吧,不要讓自己多個遺憾。為了不要驚動親朋戚友,我決定等行程結束才公告天下。

黎巴嫩的面積只有三分一個台灣般大,我住在首都貝魯特一星期,廣場四周都是歐洲建築,清真寺旁是仿意大利興建的教堂,這兩座建築物後面居然是一個羅馬廢墟,如此文化配搭倒是有趣。

最大羅馬神殿

貝魯特雖然令人陶醉,卻不及遍布全國的羅馬遺城精彩,包括規模最宏偉的羅馬神殿巴勒貝克(Balbeek)。一望無際的羅馬遺城建在海拔1,000米的谷地,遺城佈局令人有一山還有一山高的錯覺:我爬幾十級石階看見廢墟,穿越廢墟爬上另一條石楷又見神殿,原來神殿後面又是另一番光景。

最初是腓尼人在這兒興建祭祀太陽神的神廟,羅馬人在公元前1世紀又建立了三座神殿。其中一座神殿已經半塌,但仍有六根19米高的花崗石柱撐起,石柱刻上象徵出生的雞蛋和象徵死亡的箭頭圖案,橫樑上雕着獅子頭。有班小學生來旅行,老師組織大家給我拍照。

巨型花崗柱子將遺城撐至今天。

黎巴嫩的羅馬遺城各有特色,包括建在海邊的比布魯斯(Byblos)。巴士在高速公路停下,我穿越一條隧道便到古城中心,石春路兩旁都是紀念品店和餐廳,我只管直奔海邊的遺城景點。這天風大得很,從羅馬劇場看著驚濤拍岸,滄桑的城堡展覽歷史照片,我在石牆和秘道中穿插避風。

驚艷馬賽克

這個遺城早在《聖經》記載,是世上一直有人居住的最古老城市之一。據說這兒曾是紙莎草(Papyrus)的貿易港口,因此被希臘人稱為書城「Byblos」,與英文的Bible出自同一字源。如果美國總統特朗普有此常識,不知還會不會動輒詆毀中東國家。

面對蔚藍大海的比布魯斯遺城,比其他同類景點更有風味。

黎巴嫩的風光不限在羅馬帝國時期,歷來世界文人雅士都曾留下足跡。屹立山上的貝特丁宮(Beiteddine Palace)滿是以圖案或動物為圖案的馬賽克,有時要用電話照明才看得清楚。連室外庭園都有如斯風光,最令人讚嘆的是同一個窗前,牆身的前後左右都鋪上馬賽克,精緻得令人嘖嘖稱奇 。

這個皇宮於19世紀初建足30年,由鄂圖曼總督邀請意大利建築師設計,後來由法國人當做地區行政中心,等到黎巴嫩獨立後成為總統的夏宮,不過以色列入侵時摧毀了這兒九成寶藏。這些馬賽克出自五至六世紀拜占庭時代,是戰後才從貝魯特南面小鎮送來,簡直將皇宮錦上添花。

貝特丁宮鋪天蓋地都是精緻馬賽克。

延續的藝術

黎巴嫩人的藝術細胞延續至今時今日,去年香港蘇富比首次舉行中東藝術展,邀請了黎巴嫩雕刻大師Alfred Basbous參展,Basbous三兄弟來自被稱為「博物館村」的小鎮Rachana。

小鎮入口設了一尊雕塑,沿路還有不同雕塑向人招手,大哥Michel Basbous的流線型蘑菇大宅有點西班牙建築大師安東尼.高第(Antonio Gaudí)風格,前面樹立許多以擁抱接吻為題材的雕塑。蘑菇大宅的窗前忽然出現一位老婦,染一頭紅髮又穿一雙紅襪,原來那是Michel Basbous的遺孀!她邀請我參觀面向大海的泳池,說走下斜路便到兩位Basbous弟弟的房子。

另一個Basbous成員也是雕塑大師,他的大宅有如此風景。

我依著她的指示往下走,看見某座大宅的巨型雕塑,原來那是Basbous二兄的故居,英、法語流利的二兄遺孀邀請我參觀屋內展品,說起家族後人也是藝術家。她的家飽覽無敵海景,我站在幾尊別致雕塑品前,慶幸自己終於踏足聞名不如見面的黎巴嫩,做人還是不要讓自己抱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