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堂與小道

這是一幅從沙欄仔街望向聖安多尼堂的照片。從視覺上,聖安多尼堂興建在一處高地上,俯瞰內港的碼頭。
澳門古教堂的選址大多數建在高地上,因為他們相信高地是接近天堂的地方。因為這樣的選址,高地上的聖安多尼堂自然成為地標,如在1874年「甲戌風災」中燒毀的聖安多尼堂,曾是沙梨頭居民的「指路明燈」。
除了作為地標的教堂,沙欄仔街和花王堂斜巷作為道路,把內港的碼頭與聖安多尼堂連接起來。在十六、十七世紀時,教堂不但作為天主教徒社區的核心和活動場所,也影響著澳門城的發展。當時,澳門主要街道是沿城市重要的場所開闢,而地標與地標之間建有民居,並保留一條主要道路貫穿城市。
儘管兩條街道在今天看來較狹小,但它們卻反映了早期街道的規模,在沒有汽車的時代,這條行人道是一條寬敞的主要道路。
我們可以看到早期澳門城市發展的邏輯,以教堂和地標為中心,並以主要街道連接城市,而人們在道路中流動。這種澳門城市早期發展的痕跡,仍然可見於「澳門歷史城區」的路線上。

故城回憶
勞加裕

從事歷史文化的寫作和研究工作,亦在網上經營歷史普及平台「故城回憶」,讓更多人了解澳門的歷史